博通裁员了,这事儿本身不稀奇。一家市值1.65万亿美元的芯片巨头,动一动手脚,波及几个部门,销售、客户成功这些非核心岗位调整一下,业内早见怪不怪。但你把这事儿跟最近一连串的动作放一块儿看,味道就出来了。
就在上周,OpenAI宣布和博通合作,要部署10吉瓦规模的定制AI加速器。注意,不是买现成的GPU,是“定制”加速器。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博通正在从一个传统的通信芯片供应商,往AI算力生态的核心圈挤。更关键的是,这已经是OpenAI在短短几个月内拉拢的第四家巨头——前有英伟达砸1000亿美元投资,AMD搞“技术+股权”绑定,甲骨文靠3000亿美元云订单冲上千亿市值,现在轮到了博通。
表面上看,这是OpenAI在构建多元算力供应体系,打破对英伟达的单一依赖。可往深里想,这哪是简单的采购关系?这是在组织一场万亿级别的“AI联盟”。每个参与者都拿到了一张船票,代价是押上自己的资本结构。甲骨文要发债180亿美元搞数据中心扩建,AMD直接出让10%股份锁定订单,博通这边一边裁软件团队,一边猛攻AI定制芯片,动作很明确:资源必须向AI倾斜。
有意思的是,博通这次裁员的重点,恰恰是它收购VMware后整合的那些部门。VMware的员工被砍掉近一半,产品价格却在涨。这说明什么?说明博通对非AI业务的态度已经从“整合”转向“榨取”,腾出来的现金流和人力,全得往AI基建里填。这不是普通的成本优化,是战略转向的信号。
而OpenAI呢?它现在干的事,早就超出了做模型的范畴。它在当裁判,也在当操盘手。通过一系列巨额订单,它把全球顶级科技公司的命运绑在了一条船上。这些订单短期内未必兑现收入,但资本市场认这个预期。AMD单日市值涨700亿,甲骨文一度冲破万亿,都是信心投票的结果。
但这背后的风险也没人敢明说。这些投入基本都建立在债务或股权融资的基础上,属于典型的“资产负债表豪赌”。如果AI商业化进度跟不上,算力利用率提不上去,那所谓的生态闭环就会变成沉重的财务负担。你看Sora 2刚上线三天用户量就见顶,不是因为产品不行,而是算力撑不住体验。国内一堆大模型也一样,宣传能处理几十万字上下文,实际用起来几十轮对话就失忆。问题不在算法,而在底座不够厚。
所以现在这场游戏的本质是什么?是大家一起加杠杆,先把基础设施“吹”起来。谁都知道可能有泡沫,但没人敢退出。因为一旦掉队,未来那个由ChatGPT、Sora、AI Agent构成的统一入口时代,你就只能在外围打杂了。
Sam Altman说得直白:“你得发电,你得建所有实体基础设施。”这话听着像口号,其实是现实。AI时代的门槛,比互联网高太多了。没有足够的芯片、电力、数据中心和网络支撑,再好的模型也只是实验室玩具。
这轮AI竞赛,拼的不是谁想法多,而是谁敢下注。博通裁员,不过是这场豪赌中一个微小的动作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