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快收官了,上交所这份成绩单一出来,我第一反应是:这五年,不是在改革,就是在去往改革的路上。
先看一个硬指标——退市。93家公司退出舞台,其中70家强制退市。这个数字背后是什么?是监管真下得去手了。以前市场老说“壳值钱”,现在你看,制度长牙带刺了,财务造假、资金占用这些顽疾,170多起被“零容忍”处理,纪律处分近800单,三成以上是公开谴责这类重罚。这不是走过场,是真要重塑市场生态。
但光清退不行,还得有进有出、活水循环。所以另一个重点是“进”的质量。新上市公司里近七成是科创企业,科创板376家新增,里面甚至有37家未盈利的、6家特殊股权架构的,还有红筹和第五套标准的企业。这意味着什么?制度包容性上了一个台阶。更关键的是,22家未盈利企业后来实现了盈利,第五套标准的企业里大多数核心产品已上市,营收过亿的也不少。说明这套机制不是放水,而是真正识别和支持了早期科技企业。
再看资金结构的变化。专业机构持有流通市值增长47%,中长期资金持有市值增长55%。ETF规模从0.9万亿干到4万亿,涨了3.5倍。这不是短期炒作的结果,是指数化投资链条建起来了。再加上REITs、科创债ETF这些新产品落地,长期资金有了入口,交易占比也上来了,机构交易占比升了12个百分点,科技创新公司成交占比从34%跳到48%。市场结构正在静悄悄地转向。
开放也在加速。沪港通五年成交99万亿,比“十三五”多了275%。GDR发了10单,融了33.5亿美元。ETF互挂搞到了新加坡、巴基斯坦,连中东都开始合作。国际投资者大会连办五年,跨境产品规模超3200亿。这不是喊口号,是实打实在构建制度型开放格局。
分红和回购也不含糊。五年累计分红7.32万亿,占全市场七成以上;回购增持上限超3662亿,涨了一倍半。年均股息率接近2.5%,对长期投资者来说,这是实实在在的回报。
这么看下来,“起承转合”四个字其实挺准的:起于科技自立,承于融资功能,转于结构重塑,合于生态共建。监管不再只是守门员,而是整个市场运行机制的设计者和推动者。
下一步怎么走?目前颗粒度还不够。比如退市常态化之后,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注册制全面落地后,审核尺度会不会进一步优化?这些细节还没完全浮现。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市场的“基本面”正在被重新定义——不再是单纯看涨跌,而是看能不能持续生成价值、守住底线、吸引长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