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广交会,有点不一样。
以前老外来看什么?看产品、问价格、谈订单。但现在你去新能源汽车展区转一圈,会发现不少外国采购商举着手机,对着展台上的无人驾驶巴士里外一顿拍,有的还开着直播,边走边讲。他们不光是来进货的,更是来“取经”的。
我在现场看了好几拨人,马来西亚的商会代表直接带了手持摄像机,专门录短视频怎么拍、直播间怎么搭、小红书内容怎么做。他们说得直白:“我们不仅要产品,还要你们让产品在网上火起来的方法。”
这事背后,其实是两条链在合流。一条是中国制造的硬实力——比如汕头的普盛新能源,这次带着能扛住零下30度的增焓热泵压缩机上场,技术在国内都算稀缺。另一条,是中国互联网的软实力——短视频打法、社交种草、直播转化,这一整套数字营销逻辑,已经被外商看在眼里,学在手里。
所以现在合作模式也在变。像普盛新能源,印度客户已经不满足于买产品了,开始谈技术转让、共建合资公司。这不是简单的出口,而是技术输出+本地化落地。同样,小圆满电子在东南亚自创品牌“熙彼儿”,从代工转向品牌运营,把文化价值一起打包出海。
更关键的是服务在下沉。银数科技靠安全加密光盘打进军工和医疗市场,斯里兰卡的老客户说,出了问题中国团队响应快;唯艺包装干脆把设备、方案、服务全打包,在海外设点、雇当地人,做的是长期生态。
这么看下来,所谓“价值出海”,不是喊口号。它体现在三个层面:技术能输出、品牌能立住、服务能落地。而广交会现在成了一个窗口,让外商既拿货,也学打法,甚至直接对接资源。
下一步怎么走?核心变量还是技术和运营的双重穿透力。能不能把中国的数字化经验,跟海外本地市场真正嫁接起来,这才是胜负手。目前颗粒度还不够,具体打法还没看到,但趋势已经很清晰了——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正在从“便宜好用”转向“可复制、可学习、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