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这次玩真的了
第七届天津直博会刚一开幕,就透着一股不一样的味道。过去大家看直博会,无非是看个飞行表演、军机炫技,图个热闹。但这届明显不一样——eVTOL“空中出租车”、省级低空飞行服务平台、飞行模拟器热销、高校抢着开专业,全链条都动起来了。低空经济,不再是PPT里的概念,而是开始搭骨架、铺管线、建生态了。
问题来了:为什么是现在?
飞行器有了,人从哪来?
一个细节很有意思:飞行模拟器卖得火了。不是卖给军方,也不是卖给航司,而是卖给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鸿图航空展出了VMT虚拟维护训练器和eVTOL工程模拟机,直接对接高校做专业共建。这说明什么?产业还没 fully 爆发,人才缺口已经倒逼教育端提前卡位。
我们来盘一盘逻辑。低空飞行一旦规模化,飞行员、运维、调度、监管全都要跟上。光有飞机没用,没人会飞、没人会修、没人能管,再好的装备也趴窝。所以,模拟器热销背后,其实是整个产业链在补“人”的短板。这块投入看着不起眼,但恰恰是可持续运营的前提。
谁在飞?飞给谁看?
目前的商业模式其实很清晰:先文旅,后通勤。天津航链航空说了,5年内布局30个应用场景,2030年目标是成为空中交通运营商。现阶段定价299元,体验3到5分钟——典型的观光产品打法。说白了,先让老百姓掏钱打卡,把使用习惯和安全认知建立起来。
但真正的重头戏在物流和应急。航景创新的无人直升机能在海拔6500米飞行,载重200公斤,最远600公里。这种性能,显然是冲着高原运输、电力巡检、应急投送去的。西藏、青海这些地面交通难覆盖的地方,才是它的主战场。
更关键的是AG600“鲲龙”,一次载水12吨,20秒汲满,覆盖4000平方米火场。这不是普通救援设备,是国家级应急资产。这类机型的存在,让低空经济不只是“空中出租”的浪漫想象,而是具备真实社会价值的基础设施。
平台才是胜负手
最值得盯住的,是天津那个省级低空飞行服务平台。它不造飞机,也不运营航班,但它掌握着“管得住”的能力。7大服务功能里,空域管理、飞行监管、航线划设,条条都是命脉。测试版6月上线,年底正式运营,这意味着天津已经开始构建区域级的低空交通操作系统。
未来谁能跑通低空经济,不看谁飞机多,而看谁平台强。平台要干三件事:看得见(侦测)、连得上(通信)、管得住(调度)。没有这个底座,再多的飞行器也只是“空中孤岛”,没法协同,更谈不上规模效应。
下一步怎么走?
绿色动力也在突破。氢燃料涡轴发动机完成60小时摸底试验,兆瓦级功率,零碳排放。虽然离商用还有一段距离,但技术路径已经亮出来了。
这么看下来,低空经济不是单一产品竞争,而是系统战。整机、人才、能源、平台,四条线同时推进。目前颗粒度还不够细,比如空域审批怎么落地、商业化运营成本如何压降,这些具体打法还没看到。但方向已经很明确:从设备展示,转向生态搭建。
这场牌局,才刚刚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