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那一幕,真要重演了?
黄金价格冲到4380美元一盎司,创了历史新高,今年涨幅65%,势头比1979年还猛。市场上开始有人问:这会不会是另一个70年代大牛市的翻版?高盛直接表态——不是泡沫,是回归常态。
问题出在哪?很多人一看金价疯涨,第一反应是投机、是情绪。但高盛的商品策略师Lina Thomas说,这一轮不一样。背后是实打实的需求在推:一边是各国央行持续买入创纪录数量的黄金,另一边是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后,私人投资者开始补仓。过去多年,全球资产配置里黄金比例偏低,现在不过是往回找平衡。
这么看下来,逻辑就清楚了。不是赌徒在炒,而是系统性再配置。她拿70年代做对比——当时尼克松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塌,金价从35美元一路飙到850美元,十年涨23倍。背后的驱动是什么?通胀失控、石油危机、越战冷战叠加地缘动荡。更重要的是,人们对财政和货币体系的信心动摇了,资金自然涌向体系外的硬资产。
现在呢?Thomas点出关键:如果类似的政策不确定性和财政担忧重现,全球去美元化和资产多元化的趋势就会加速。而这一点,已经在央行行为上体现得足够明显。新兴市场国家这几年一直在增持黄金,减少对美债依赖,这不是短期操作,而是战略调整。
换个角度说,黄金市场本身的体量也决定了它容易被推起来。比起几十万亿美元的股票和国债市场,黄金市场规模小得多。只要资金流稍微集中一点,价格反应就会更剧烈。这也是为什么高盛敢把2026年底的目标价一口气提到4900美元——上调依据很实在:西方黄金ETF资金流入强劲,央行购金没停。
桥水的达里奥也站出来呼应。他说现在金价和股市同涨,跟70年代走势高度相似。他建议投资者把15%的组合配到黄金上,理由很直接:当其他主流资产都在跌的时候,黄金往往是唯一能扛住甚至上涨的那个。
所以,关键点就在于,这一轮上涨到底是因为基本面支撑,还是最后演变成一场情绪驱动的狂热?目前来看,支撑逻辑还在兑现中。央行买盘没撤,实际需求没断,宏观环境又处在利率转向和地缘风险并存的状态。
下一步怎么走?盯住两个信号:一个是全球政策不确定性是否进一步升温,另一个是资金流入的持续性。如果这两条不断,那4900美元可能还真不是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