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冰雪产业规模要破万亿了,10053亿,这个数字不是预测,是已经算出来的2025年全年预估值。看到这数据,我第一反应是:来得比想象快。
我们来盘一盘。过去五年是“十四五”收官阶段,冰雪产业年均增速26.3%。什么概念?连续五年多接近30%的复合增长,相当于每两年半左右规模就翻一倍。这种速度在消费类产业里,几乎是断层式的存在。一般能跑出这种增速的,要么是刚起步的科技赛道,比如前几年的新能源车,要么就是政策+需求双轮强驱动的特殊品类——冰雪,显然属于后者。
问题来了,钱到底从哪来?光靠冬天滑个雪,撑不起万亿市场。关键变量在室内滑雪场。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全国已有79个室内滑雪场,一年新增20个,增幅33.9%。更值得注意的是,还有16个在建。室内场的意义不只是“全年可滑”,而是把冰雪从区域性、季节性消费,变成了常驻型基础设施。北上广深这些高密度城市,只要有足够大的商业体配套,就能把滑雪做成日常体验项目。这就打通了商业化闭环的第一关。
再往下拆,消费端也在同步起量。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大众冰雪消费市场研究报告》其实透露了一个信号:用户基数起来了。虽然报告没给具体人数,但从场地扩张节奏反推,参与人次肯定在快速爬升。而且这类消费客单价不低,培训、装备、门票、旅宿打包下来,很容易做到几百甚至上千元一次。只要复购率稳住,现金流模型就能跑通。
那它的挑战是什么?表面上看是运营成本,尤其是室内雪场的制冷和维护费用极高。但更深层的问题是——如何避免“一次性打卡”?很多消费者冲着新鲜去拍个照,之后就不来了。所以接下来比拼的,不是谁建得多,而是谁能把体验做深。比如分级课程体系、赛事IP运营、家庭会员绑定,这些才是黏性来源。
目前颗粒度还不够的是资本结构。谁在投?是地产商借文旅转型,还是专业运营商在跑马圈地?背后有没有国家队支持?这块信息是缺失的。但从规划目标看,到2030年要冲1.5万亿,意味着未来五年还要保持两位数增长。这显然不是靠自然增长能做到的,一定有顶层设计在推。
所以,关键点就在于:政策红利还能释放多久?地方配套是否跟得上?以及,南方市场能不能真正接得住?如果只是北方热、南方冷,天花板就摆在那里。但现在既然敢定1.5万亿目标,说明基础盘已经摸清楚了。
换个角度说,冰雪产业现在不只是一项运动,更像是新型城市消费场景的载体。它绑着旅游、教育、装备制造,甚至外溢到文化内容输出。下一步,谁能整合资源、拉长链条,谁就可能吃下最大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