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5上海苏河湾大会在上海举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在会上详细阐述了我国科技金融体系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他强调,各国需根据自身科技发展阶段构建适配的金融体系,中国应立足国情,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优化金融结构以更好支持科技创新。与此同时,同一天奇瑞汽车在创新大会上展出全固态电池模组,电芯能量密度高达600Wh/kg,引发市场对前沿科技应用的广泛关注。这两则消息共同凸显出当前我国在“科技+金融”双轮驱动下的强劲发展态势。

科技金融新举措:债券市场“科技板”成效初显
今年5月,人民银行与证监会联合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旨在通过创新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这一政策的核心是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以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三类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形成完整的产品体系。尤为关键的是,政策特别聚焦于支持股权投资机构融资,被视为打通债券市场与股权市场连接的关键节点。为此,央行创设了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提供再贷款资金,并联合地方政府征信机构采取多样化征信措施,矫正信息不对称问题,还原市场正常投融资功能。落地五个月以来,已有约280家主体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达6700亿元,资金加速流向科创领域。
科技创新债券的三大特点:覆盖面广、期限长、成本低
邹澜指出,债券市场“科技板”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发行主体结构多元、分布广泛,191家科技型企业共发行3770亿元债券,覆盖集成电路、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涉及全国26个省(区、市)。二是融资期限明显拉长,近一半科技企业发债期限达三年以上,而股权投资机构平均发债期限更是达到5.8年,有效匹配了科技创新的长期资金需求。三是融资成本显著降低,科技创新债券获得市场踊跃认购,平均票面利率约为2%,体现出投资者的高度认可和市场活跃度的提升。金融机构也积极提供做市报价服务,进一步增强了二级市场流动性。
多项结构性工具协同发力,构建科技金融生态
除了“科技板”,人民银行近年来还推出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加码科技金融支持力度.2022年设立科技创新再贷款,2024年扩展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并于今年5月将额度提升至8000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科技贷款投放。此外,在绿色低碳领域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已累计支持绿色贷款1.4万亿元,带动年碳减排超2.5亿吨。邹澜表示,未来央行将不断完善结构性工具体系,着力培育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市场生态,持续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强度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