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过去老年人和家属最关心的是“有没有地方养老”,而如今,大家更关注的是“能不能有品质地养老”。从“有床位”到“有品质”,从“养老”到“享老”,这五年来,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有40.6万个养老机构和设施、近800万张床位,护理型床位占比提升至65.7%,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温暖、智慧的养老服务。
从“住哪儿”到“家门口的幸福”
五年前,城市社区养老设施稀缺,农村更是服务“洼地”,老人看病难、吃饭难、无人照料是普遍现象。如今,“一刻钟居家养老圈”正在成为现实。在北京朝阳区,78岁的张大爷下楼就能吃饭、做康复、下棋聊天;在上海城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已实现全覆盖;在湖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超过8500个。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全国已有31.9万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或设施,“养老不离家、服务在身边”已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生活常态。这种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正是养老服务提质升级的真实写照。
智慧养老:科技让服务更精准高效
智慧养老正从“概念试点”走向千家万户。智能终端可实时监测老人心率、步态,简化版App一键下单助餐助浴,紧急呼叫15分钟内响应——这些场景已在深圳、上海等地落地。工信部与民政部联合推出32个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试点项目,康复机器人定制训练方案,陪护机器人提醒用药、陪伴聊天,生活照料机器人协助取物,有效缓解了护理人力短缺问题。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将突破20万亿元。尽管目前仍面临农村覆盖率低、数据安全风险、产品价格偏高等挑战,但政策正推动技术下沉与普惠化,智慧养老正成为应对老龄化的核心方案之一。
政策托底与银发经济双向奔赴
国家层面,2025年7月起已在7省市试点中度以上失能老人消费补贴,每人每月最高800元电子券,未来将全国推广;护理型床位占比目标已达55%以上,实际已超65.7%。地方也各出实招:安徽提高智慧养老床位补贴,浙江推出“养老服务电子地图”,辽宁年培训10万老人用智能设备。与此同时,银发经济蓬勃发展:老年助餐催生中央厨房,康复器具研发提速,铁路开行银发旅游专列,商超设立老年用品专区。2023年机构改革后,老龄工作新格局初步形成,政策支持与社会参与正推动实现“老有所养”与“老有所为”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