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赵晓晨、吴蓉实习生陈乐怡佛山报道
连续多日,广东佛山成为全球民间文化艺术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当哥伦比亚的热情舞步邂逅岭南醒狮的刚劲腾跃,当古老非遗遇上现代美妆,600年佛山秋色有了更多内涵,一幅“传统民俗焕新+国际文化交融+全域文旅赋能”的立体文旅消费图景跃然纸上。
这是日前在佛山开幕的第13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的现场,来自五大洲13个国家的艺术团体同台交流,2025年广东非遗周暨佛山秋色活动启动,并在佛山知名商圈打造“第二现场”,造就了佛山秋色巡游史上外国艺术表演团队最多、消费热情最高的一届。
类似的画面在国外同样频繁上演,在今年春节的英国谢菲尔德街头、今年年初的乌干达洪门迎春联欢晚会、中乌旅游文化论坛开幕式的文化展示环节,佛山醒狮都有登台亮相,醒狮文化成为很多国外友人认识佛山的一个符号,并因此催生了一批文创产品。
从英国街头到佛山祖庙,与佛山相关的这一系列文化故事表明,艺术不仅能打破国界壁垒深化文化交流,更能依托文化共鸣催生经贸合作契机,推动旅游、文创、品牌合作等领域的联动发展。尤其是在我国文化产业第一大省广东,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在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的支撑下焕发蓬勃的创造力,广东醒狮、粤剧、鱼灯等众多非遗瑰宝,正率先集体嵌入“文化资源—创意设计—先进制造—全球营销”的全产业链条。
文化IP成消费新引擎
“这次来到佛山,有幸欣赏了醒狮、粤剧和陶瓷等众多精彩艺术,根本看不过来。一切都太美妙了。”国际艺联执行总监Kate Caroline Nixon这段时间一直沉浸在岭南文化带来的冲击里。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首次承办国际民间艺术节,是其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经过长期积淀后,一次水到渠成的亮相。
“文化的发展依赖于交流与碰撞。国际艺术节走进广东,正是提供一个让不同国家的艺术形式相互借鉴,进而衍生出新的文化产品与业态的平台。”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柳立子表示,艺术节背后,是大湾区“文化+经济+区位”的复合优势的体现,不仅是对大湾区硬件设施与服务水平的认可,更是对其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的肯定。
佛山已经贡献了多个经典案例。仅在今年上半年就有叠滘龙船漂移“破圈”,华晨宇演唱会带动文旅消费超6.8亿元等多个样本。本次艺术节,佛山禅城区首次推动秋色联动周边佛山王府井紫薇港、佛山创意产业园等商圈打造“第二现场”,通过将国际艺术节与自带巨大流量的传统IP“秋色巡游”深度绑定,成功实现了流量的聚合与放大。
数据显示,10月17日、18日,佛山创意产业园的客流量和销售额均同比增长明显。“文化塑造的城市品牌与情绪价值,正持续提升商圈的复购率与客户粘性,推动文旅产业从‘观光’向‘驻留’转型。”佛山创意产业园相关负责人直言。
“内容引爆”的价值不只体现在短期消费,还在于对城市品牌、人才吸引力与产业生态的持续赋能。东鹏陶瓷等本土企业已将石湾陶艺等非遗元素融入现代产品设计,在提升品牌附加值的同时,完成了传统文化在地变现的关键一步。
这一将文化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的模式,在大湾区并不少见。
广州永庆坊通过微改造,让西关老城焕发新生,成为传统风貌与现代商业融合的文化地标;深圳大芬油画村从单一临摹出口转向原创与IP开发,依托深圳强大的设计与供应链能力,重塑产业生态;东莞鳒鱼洲文创园则通过活化旧工业遗址,引入创意设计与艺术业态,形成独具特色的复合空间。
柳立子认为,类似国际民间艺术节这样的文旅活动不仅是交流平台,更是产业催化剂,促进文化企业、策展公司、科技设备商等主体的诞生与成长,“大湾区恰好拥有人才、技术与消费体量的基础,粤企可在承接大型项目的过程中锻炼能力、树立品牌,进而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
据《2024年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趋势报告》显示,2023年,广东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达2.25万亿元,位居全国首位。全省拥有1.08万家规上文化企业,占全国1/7。其中,文化制造业营收占文化及相关产业整体营收将近一半。
文化产业链的“湾区模式”
2025年广东非遗周暨佛山秋色活动现场,一群特别的“演员”引发围观——曾亮相央视春晚的机器人团队带来《AI舞炫秋光》,宇树机器人灵活起舞,扮成醒狮的机器狗摇头摆尾,与观众亲密互动。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佛山秋色活动中,科技元素更加密集地呈现,成为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的重要载体。
如何持续提升文化内容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是整个行业需要共同面对的命题。而透过这场盛会,可以看到一套湾区独特的“文化转化逻辑”: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不仅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更降低了非遗传承与参与的门槛;大湾区城市群的高效衔接和特色分工,则让文化创意得以在“一小时生活圈”内迅速完成从灵感到爆款的转变,探索出一条“文化资源—创意设计—先进制造—全球营销”的路径。
科技赋能是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人工智能、VR/AR等前沿技术驱动传统文化“活态化”传承。
广州黄埔区的企业利亚德励丰文化,在湖南怀化《福地长歌》项目中通过沉浸式游船演艺,将当地福文化与民俗风情转化为可感知的叙事体验。游客乘船穿行,两岸实景演出与船内数字内容同步推进。
“数字化赋能的核心,是创造稀缺性体验。”励丰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曲柳说。
技术也在降低非遗的传承门槛。广州搞搞镇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崔健南介绍,其团队开发的非遗大模型和Trend3D算法引擎,正让粤剧、钩针等技艺走向“智能化”,通过生成式AI和动作识别,非遗的学习门槛被大大降低,即使没有专业训练的普通人,也能获得沉浸式体验。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陶锋也认为,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新兴科技推动文化产业边界不断被拓宽,与其他领域互动交融推动文化产业向智能化融合化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推动大湾区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增长轨道。
技术赋能之外,湾区各城市在文化产业上的高效协同,构成了另一大支撑。以搞搞镇为例,他们在广州完成非遗文创的AIGC设计与建模,由东莞的制造企业选款生产,珠海团队则负责IP运营推广。
“一个文旅项目从创意设计到建成面世,可以在大湾区内完成文旅产业链的闭环整合,效率极高、成本更优。”李曲柳介绍,励丰文化服务的很多文旅项目,是由励丰主导项目的策划设计和制作,但也整合了如深圳的科技公司负责AR内容开发,东莞的制造工厂配合文创设计。
在她看来,大湾区不再仅仅是“制造”,而是“智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有望成为东方文化的创新工场和全球文创产品的货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