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又签新单了,这次是80MW发往沙特。消息不大,但结合最近一连串动作来看,这背后反映的行业逻辑变化,值得盘一盘。
先看表象。10月中旬,通威在沙特Solar&Storage KSA展会上,跟本地能源方案商Sun Arabia签了80MW高效组件供货协议。这不是孤立事件。往前推几天,它刚和ACWA POWER敲定了1.175GW的大单,同样是供应N型TNC-G12R组件;再早些,还跟泰国、波兰、澳洲等地陆续签下区域合作或供货协议。海外订单节奏明显在加快。
问题来了:为什么现在集中出海?很简单,国内需求短期承压。今年6月起,国内光伏新增装机连续下滑,8月同比降幅超五成。虽然前八个月累计装机仍增长64.7%,但三季度数据对产业链企业是有压力的。这时候,海外市场就成了关键缓冲带。
而海外市场的窗口期正在打开。根据海关数据,8月光伏组件出口额环比增长31.9%,逆变器出口也保持正增长。尤其在中东、拉美、非洲这些新兴市场,大型地面电站项目陆续启动,像沙特PIF这类国家级基金主导的项目动辄吉瓦级,给了中国厂商规模化落地的机会。
通威的优势在哪?三个字:一体化。它不是单纯卖组件的贸易商,而是从硅料、电池到组件全链条自控。这意味着什么?在价格战打到现金成本线的阶段,它的生产成本控制能力更强。比如内蒙基地硅料现金成本已压到2.7万/吨以内,电池转换效率多次刷新纪录,这些都能转化为海外投标时的报价优势。
更关键的是财务底牌够厚。2024年行业普遍亏损,通威净利润也由盈转亏,但它经营活动现金流为正,账上货币资金加金融资产约400亿。这笔钱干什么用?一是支撑技术研发,比如HJT铜互连、钙钛矿叠层这些前沿方向都在投;二是扛住周期波动,在别人缩产时还能接单扩市。
所以你看,这一轮出海不是简单“找市场”,而是龙头企业借着供给侧调控的窗口期,用技术和资金优势去抢全球份额。政策层面严禁新增产能、限制开工率,等于把落后产能逐步清出牌桌。谁能在技术迭代中跑出来,谁就能在下一轮周期掌握定价权。
目前颗粒度还不够的是,多晶硅收储平台到底怎么运作、何时落地。但这不影响判断:行业最混乱的阶段可能过去了,接下来比拼的是全球化布局能力和长期技术储备。通威连续两年进世界500强,又是唯一上榜的光伏企业,说明它的模式已经被国际标准认可。
下一步盯着两个信号:一是硅料价格能否稳住并温和回升,这是全产业链盈利修复的前提;二是海外大单的毛利率水平,能不能支撑起业绩反转。现在故事逻辑是通的,就看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