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造太阳”这个词又火了。不是科幻电影,而是真实发生的科技进展——就在10月中旬,全球聚变能源领域的专家齐聚成都,参加“世界聚变能源集团”部长级会议和第30届聚变能国际大会。会上一个核心议题就是:可控核聚变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这不再只是科学家的梦,而是一场正在发生的能源革命前奏。
我国的“人造太阳”装置,如“中国环流三号”“东方超环”等频频刷新纪录,民营资本也纷纷入局,政策支持不断加码。这一切都在释放同一个信号:聚变能正从科研探索迈向工程化、产业化的关键阶段。那么,这意味着什么?我们离真正的“人造太阳”还有多远?
从实验工具到产业枢纽的技术跃迁
过去,聚变装置主要是科学家手中的“实验工具”,用来验证物理原理。但现在,它们正在转变为连接科研与产业的“产业枢纽”。以“中国环流三号”为例,它不仅在国内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摄氏度、电子温度1.6亿摄氏度,还建成了用于聚变能量导出研究的工程性热工台架,为未来发电堆的设计提供了关键数据。更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它已被确立为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的“卫星装置”,面向全球开放合作。
与此同时,“东方超环”(EAST)成功实现1亿摄氏度下1066秒的稳态运行,再次刷新世界纪录。这些突破不仅仅是数字上的进步,更是向“燃烧实验”阶段迈进的关键一步。而且,这些大科学装置开始孵化出实际应用成果,比如等离子体焊接设备、微波污水处理装置,真正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初步转化。
商业化路径清晰但挑战重重
放眼全球,聚变能商业化已呈加速态势。据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全球近40个国家推进聚变计划,私人投资已超100亿美元。美国、德国、意大利纷纷推出国家级聚变战略。我国也明确了发展路线图:2027年开启燃烧实验,2035年建成首个工程实验堆,2045年左右建成商用示范堆。
但通往商业化的路并不平坦。技术上,仍需攻克等离子体稳态燃烧、耐高温材料、超导磁体、氚燃料自持等难题;产业生态上,供应链成熟度、经济可行性、监管体系都还在起步阶段。正如专家所言,聚变是“人类构想的最复杂能源系统之一”,每一步都需要跨学科协作与长期投入。
政策与生态共建聚变未来
值得欣喜的是,我国已构建起支持聚变发展的“生态体系”。顶层设计持续发力:2025年9月通过的原子能法明确鼓励和支持受控热核聚变研发;多地出台配套政策,合肥打造百亿元级聚变产业集群,四川建设“聚变科创城”。
更关键的是机制创新——2025年7月,中核集团牵头成立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并组建了涵盖38家单位的“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像能量奇点、新奥集团这样的民营企业也在发力,前者研发出21.7特斯拉的高温超导磁体,后者在先进构型上取得突破。这种“国家队+民企”的协同模式,正在激活整个产业的市场活力。
可以预见,当“人造太阳”最终点亮万家灯火时,带来的不仅是清洁无限的能源,更将重塑全球能源格局。而今天的每一步突破,都是在为那个未来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