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波旅游市场整治,算是把行业里那些见不得光的勾当扒了个底朝天。文化和旅游部一口气通报了十六起典型案例,从强迫购物到甩团滞留,再到阴阳合同、虚假承诺,几乎把“不合理低价游”的整条黑产链条都拆了一遍。作为在文旅圈摸爬滚打多年的人,我看完这些案例的感受就一个字:早该这么干了。
我们来盘一盘。这些被吊销执照的旅行社,手法其实大同小异——先用远低于成本的团费甚至零团费吸引游客,再靠导游在车上洗脑、威胁、辱骂,逼着游客进店消费。像江西那家旅行社,导游直接说“你们的钱是要花掉的,不花掉留着以后变成纸钱”,这种话已经不是诱导,是赤裸裸的精神压迫了。更离谱的是青岛那家,导游公然讲“穷就在家里不要出来”,这不是做生意,是羞辱消费者。
问题出在哪?根子还是在“低价引流+购物返佣”这套模式上。只要这个利益链条不断,就会有公司铤而走险。你看贵州那家旅行社,已经被多次约谈了还继续干;甘肃那家更是两次因租用无资质车辆被罚,屡教不改。说明什么?说明违法成本在过去可能还不够高,导致一些企业觉得“大不了换个马甲重来”。
但现在不一样了。这次所有被查实的案例,基本都是顶格处罚: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导游也被吊销证件,三年内不得从业。这意味着不是罚款了事,而是直接清出行业。这种震慑力,才是真正能打疼人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监管手段也在升级。北京刚曝出一日游“阴阳合同”问题,执法部门立马联合公安、交通、城管多线出击,搞回访式检查。而且明确提醒游客:别信社交媒体上的软文、微信群里的免费旅游推销。这说明监管不再只是事后追责,而是开始前置干预,引导消费者识别风险。
那么下一步怎么走?关键变量有两个:一是跨区域协同执法能不能常态化。很多案子涉及多地旅行社合作,比如内蒙古那起,徐州的社委托当地接待,一旦出事责任划分复杂。二是线上渠道的管控,现在很多低价团通过网络平台引流,平台有没有尽到审核义务,这块目前颗粒度还不够。
总的来说,这一轮整治释放的信号很清晰:谁砸首都旅游的招牌,谁就彻底出局。对于正规从业者来说,反而是个机会——市场净化了,诚信经营才能真正跑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