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号下午三点零八分,长征六号改在太原点火升空,一箭十八星,把千帆极轨的又一批卫星送进了预定轨道。这事儿本身不稀奇,毕竟这几年咱们的发射频率早就从“新闻”变成“日常”了。但你要细品,这次发射背后透出来的信号,有点意思。
这已经是长征系列的第601次飞行了。数字摆在这儿,不是为了凑整数,而是说明整个体系已经跑进了一个稳定的节奏里。更关键的是,千帆星座的在轨卫星现在到了108颗。别小看这个数,它意味着我国第一个巨型商用低轨卫星星座正式进入组网快车道。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这批卫星还是平板式堆叠发射。什么叫平板式?就是卫星像一摞平板电脑那样叠在火箭里,省空间、效率高。这种设计不是临时起意,而是为高频次、大批量发射量身定制的。一箭十八星,几乎成了千帆星座的标配操作。这说明什么?说明从制造到发射的整条链路,已经不是实验室里的技术验证,而是进入了工业化批量部署阶段。
千帆的规划很清晰:一期648颗,覆盖区域;二期1296颗,实现全球覆盖;三期超过一万五千颗,搞多元业务融合。现在才108颗,连一期的五分之一都不到,但节奏踩得很稳。而且人家不只是画饼,之前已经在农业物联网上落地试用了,远程监测、精准控制,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稳定性都经了检验。
低轨卫星的优势就不用我多说了——时延低、损耗小,适合做全球通信网络的底座。问题是,光发上去没用,得用起来。千帆现在走的这条路,是先把基础打牢,再逐步叠加应用场景。比起某些国家靠资本讲故事圈钱,咱们这边更像是闷头干活,先把基建铺完。
当然,一万五千颗的终局目标摆在那儿,后面的资金、产能、轨道资源协调,哪个都不是轻松活。但至少目前来看,技术和执行节奏都没掉链子。接下来怎么把这张网织密,怎么商业化变现,才是真正考验功力的地方。
发射成功只是开始,真正的角力在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