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京东暂停香港发稳定coin这事,一早看新闻就明白了。不是企业不想搞,是上面一句话,立马刹车。金融这东西,在咱们这儿从来都不是单纯的企业行为,尤其是货币相关的事,敏感性不用多说。
事情的背景是香港5月通过了stablecoin法案,给了牌照路径,理论上打开了口子。蚂蚁和京东也都表态要参与试点,动作很积极。但关键点来了:央行和网信办直接打了招呼,让先别动。原因写得很清楚——担心私营部门发货币,形成对货币体系的潜在挑战。
这么看下来,逻辑就很清晰了。香港有自主监管权,但涉及货币发行这种顶层设计,最终决策一定在中央。现在明确不希望科技公司在这个阶段介入稳定coin发行,说明监管的优先级还是控制权和系统稳定性,而不是放开市场化创新。
这里有个细节值得注意:蚂蚁和京东都是“暂停”,没说取消。说明这个事不是一刀切死,而是等节奏、等条件。未来能不能做,取决于两个变量:一是内地对数字货币的整体战略怎么定调,二是这类产品会不会被纳入数字人民币的生态框架里来运作。
另一边,北京同一天发布的科技金融新政,反而更值得琢磨。20条措施,目标很实:到2027年,新设基金规模超万亿,科技贷款余额冲5.5万亿。而且手段也具体,“中关村领航积分”模型出来后,银行给科技企业授信不再只看抵押物,而是综合研发、技术攻关这些指标,这才是真正在解决科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还有“立贷联动”这种设计,企业拿了国家颠覆性技术专项,银行跟着给1.2倍贷款,期限五年,还能无还本续贷。这已经不是简单输血,而是把财政资金和金融工具拧成一股绳,效率高得多。
所以对比来看,一边是货币主权层面的事,踩了红线立刻收手;另一边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工具创新,政策开绿灯大力推。两件事放一块儿,其实反映出一条主线:什么能放,什么不能放,底层逻辑始终是风险可控、服务大局。
至于稳定coin这条路,短期看是按下了暂停键。但长期看,如果未来以合规载体、在监管框架内嵌入数字人民币体系,未必没有机会。但现在,显然还不是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