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一夜暴涨36%,背后是AI的实火还是虚火?
看到甲骨文这一波股价冲天,说实话我一点都不意外。财报数据摆在那儿:云计算收入涨28%,单季签下四份数十亿美元的大单,RPO可能冲上5000亿美金——这已经不是增长预期的问题了,这是整个市场在抢筹“AI基建”的确定性。
但真正让资本疯狂的,不是当下的收入,而是未来那个万亿美元级别的算力订单池。英伟达、甲骨文、AMD、博通,全都在往这个池子里砸钱、签长约、做投资。更关键的是,这些交易结构越来越复杂,比如OpenAI一边采购芯片,一边还能低价入股供应商;英伟达直接掏出1000亿美金投给OpenAI,回头这笔钱又变成芯片采购款流回自己账上。
这么看下来,问题就来了:这些收入到底是真实需求驱动的,还是财务工程做出来的?
奥特曼自己都承认,AI领域确实有点泡沫化。他讲得很坦率,说投资人会犯错,一堆“愚蠢”的初创公司也能拿到大钱。但他强调,OpenAI不一样,技术、产品、商业化都有可验证进展。这话没错,但问题是,你现在看到的营收增速和估值跃升,有多少是靠这种“互投+互采”的闭环推上去的?
我们来看台积电。10月16号他们上调全年营收增速到35%,董事长魏哲家明确说,AI客户拉货比三个月前还猛,令牌处理量爆发式增长。这是目前最硬的外部验证——需求确实在发生,而且集中在头部客户。
但另一面也得看清:95%的公司在做AI试点时根本没赚到钱。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现在支撑高估值的,主要还是巨头之间的互相押注和资本腾挪。一旦推理成本下不来,或者企业端无法规模化变现,这个链条就会承压。
所以关键变量在哪?不在模型多强,也不在融资多猛,而在商业闭环能不能跑通。互联网泡沫当年虽然破了,但留下的光纤和数据中心成了后来移动时代的底座。AI这轮哪怕有回调,建起来的算力、电力、模型资产也不会归零。
但最危险的,反而是那些还没建成、就指望科技公司来包销电力的能源项目。没有现金流,全靠预期撑着,一旦AI扩张节奏放缓,这类资产会最先爆雷。
总的来说,AI不是没需求,而是需求和资本之间出现了错配。现在拼的不是谁讲故事厉害,而是谁能先把账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