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19 08:06:19 创作中心网页端 发布于 上海
黑石警告:AI不是冲击,是降维打击

  黑石总裁乔纳森·格雷最近放了个狠话:AI对很多行业的打击,不是“冲击”,而是“降维打击”。这话从一个全球最大私募掌舵人嘴里说出来,分量不一样。他们现在做投资,第一件事不是看财务模型,而是先问——这生意会不会被AI一夜清零?

  你看他举的那个例子特别扎心:纽约出租车牌照曾经涨了500倍,结果Uber一出来,五年跌掉八成。这不是竞争,是规则重写。而AI对法律、会计、理赔、交易这些规则驱动型行业的影响,只会更彻底。

  黑石现在已经把AI风险列为“负面清单之首”,所有项目必须逐页过筛子。听说他们最近直接砍掉了几单看似现金流稳定的软件和呼叫中心收购,就因为判断这些业务在AI大模型面前扛不住三轮迭代。

  有意思的是,黑石自己也在押注AI基础设施。他们投了一堆数据中心、电站,还把旗下的工业资产Copeland、Legence转型成AI基建供应商。一边重仓算力,一边警惕应用层被颠覆,这种两头下注的做法,很典型的大玩家策略。

  另一边,摩根大通的Jamie Dimon也在敲警钟,说市场估值高得让人担忧。基金经理调查显示,“AI泡沫”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尾部风险,现金持有比例快触底了,说明大家已经all in。DataTrek的数据也显示,板块相关性降到历史低点,往往是信心过热的前兆。

  但问题来了——到底是泡沫,还是新一轮生产力革命的起点?

  像OpenAI这种公司,年收入才130亿美元,却规划1.5万亿美元的基建投入,确实存在巨大脱节。谷歌砸150亿在印度建数据中心,AMD因为芯片合作股价猛涨,这些动作都在推高预期。可如果未来几个季度科技巨头的财报显示支出碰壁,情绪可能瞬间逆转。

  不过也有不同看法。eToro的分析师就说,这不是泡沫,是“完美定价”——投资者买的不是当下业绩,而是未来的故事。关键是,这个故事能不能落地。

  这么看下来,真正的分歧不在“AI有没有用”,而在“谁会被淘汰,谁会赢”。

  黑石的应对方式很务实:不pretend everything’s fine,而是强制团队把AI风险摆在每份备忘录最前面。他们清楚,看不清终局没关系,怕的是装睡。毕竟,在牌桌上,犯错不可怕,致命的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输。

  所以接下来的关键变量就两个:一是AI对传统岗位的实际替代速度,二是科技巨头能否兑现盈利预期。在这之前,盲目追高有风险,但完全回避也可能错过巨变前夜的窗口。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