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把“深海科技”划进新兴产业重点,这事儿不是偶然。我们来盘一盘——向深远海进军,表面看是地理空间的延伸,实则是整个海洋开发逻辑的重构。
过去搞海洋经济,基本是“靠海吃海”,集中在浅层捕捞、近海养殖、港口运输这些传统路子。但现在不一样了。许嵩研究员讲得很清楚:现在要的是从“认识深海、进入深海”转向“开发深海”。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再是单点突破,而是立体化、全产业链的价值挖掘。换句话说,谁能把深海的资源、能源、生物、装备全链条打通,谁就握住了未来十年的蓝色增长极。
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规模已经干到了10.54万亿元,占GDP比重接近8%。其中,海洋原油增量占全国原油增量70%以上,海上风电发电量涨了近30%,海工装备拿下全球一半以上市场份额。这些数字背后,是“深海一号”二期全面投产、“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入列、“奋斗者”号万米深潜这些硬核动作在撑腰。大国重器接连落地,说明基础设施和核心技术正在快速补位。
但问题也来了:怎么把技术势能转化成产业动能?
许嵩提了一个关键方向——创新范式要变。不能再靠论文驱动或者单一技术突破,得走“场景驱动+技术驱动+生态赋能”的路子。比如福建有海洋养殖装备和新材料的基础,又有厦大、福大这些科研力量,完全可以聚焦深海养殖工船、抗腐蚀材料、深海传感这些细分赛道,搞定向攻关。说白了,就是因地制宜,别贪大求全,先在一个点上打出样板。
另一个关键是企业得站到C位。现在不少科研还是“高校出成果、企业接不住”,产业链断档。所以必须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联合体,让需求端直接牵引研发端。像“国信一号”这种大型养殖工船、“海油观澜号”浮式风电,都是典型的应用场景反推技术创新的例子。
目前颗粒度还不够的是政策配套细节。虽然提到要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但具体怎么落地——比如风险分担机制、中试资金支持、深海数据开放共享——这些还没看到明确打法。
总的来看,深海科技不是下一个风口,而是正在形成的主航道。它的底层逻辑很清晰:资源安全倒逼技术自主,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升级。下一步能不能跑通,关键就看应用场景和产业闭环能不能真正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