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4 今早起来刷消息,两条线对上了:俄国防部说一夜之间干掉了140架乌克兰无人机,乌方这边也同步报了战果——击落和干扰了136架俄军无人机。两边加起来,一个晚上天上炸了快280架无人机。这已经不是零星袭扰了,是标准的饱和式对抗。
H4 先看赫尔松那边的情况。当地行政长官萨尔多发了个社媒,说热列兹尼港村被无人机袭击,一对老夫妻在临时疏散点身亡。这个细节很关键——人住在官方安排的避难点,结果还是被击中了。说明什么?现在的打击精度或者覆盖密度,已经能穿透所谓“相对安全区”的假设。而且乌方这次的目标选择,明显往后勤节点和人员集结地压了。
但另一边,俄方通报的防空数据太硬。140架无人机被摧毁,加上海马斯火箭弹和制导炸弹,相当于一场中等规模战役的火力投射量。问题来了:乌克兰哪来这么多无人机?还能持续组织这种级别的夜袭?
H4 所以得往背后拆。俄国防部提了一嘴,打掉了乌国防部情报总局的无人机训练中心。这句话信息量不小。他们不是只打前线,而是系统性地切指挥链、毁培训能力。如果这个训练中心真被端掉,接下来乌军的无人机操作员补充速度就会出问题。毕竟机器可以空运,但熟练手不能批量复制。
反过来想,乌克兰敢这么铺量用无人机,说明背后补给线是通的。北约之前承诺的援助里,就有大批巡飞弹和改装民用机。现在看,这些资源已经转化成实际攻击频次了。但消耗战拼到最后,比的是谁的生产线更稳、谁的飞行员轮替更快。
H4 再看战场动态。俄军在顿涅茨克方向拿下了普列谢耶夫卡村,属于稳步推进。这种地面进展配上大密度防空拦截,战术逻辑很清晰:一边用炮火和步兵挤压乌军防线,一边用防空网压制反击手段。52次炮击+140架无人机拦截,压力层层传导。
而乌军74次战斗的通报,反映的是全线被动接招。但他们能在夜间发动如此规模的无人机行动,至少证明三点:指挥系统没瘫痪、能源和通信支撑还在、反击意志没垮。
H4 那么关键变量在哪?一个是黑海上空的无人机拦截记录——俄方称在12个地区和黑海上空击落41架。这意味着乌军试图往纵深打,包括可能瞄着克里米亚或俄本土目标。另一个是双方公布的数字高度对称,差不了几架,反而让人琢磨:是不是某种“战果确认”机制存在重复计算?或者,干脆就是按计划对冲消耗?
目前颗粒度还不够,看不出具体机型和飞行路径。要是哪天流出雷达轨迹图,才能真正判断是自杀式集群突防,还是有人机引导下的复合打击。
H4 我倾向于认为,这种量级的无人机互殴不会是个例。冬天快到了,双方都在抢窗口期。俄罗斯想靠火力优势固化占领区,乌克兰则赌西方援助不断流,用低成本平台换对方高价值资产。下一步能不能维持这个节奏,得看十一月的补给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