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这盘棋,我们正在下一招大棋
最近的外贸数据出来,几个数字值得拎出来说道说道。前三季度进出口增长4%,三季度单季增速冲到6%,9月出口更是猛增8.3%。更关键的是,对美出口份额已经掉到10.4%,可整体出口还在涨。这意味着什么?中国外贸的底层逻辑变了。
问题出在哪?以前我们靠美国市场撑起半边天,2018年对美出口占比接近20%,现在直接腰斩。但你看现在出口结构——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63.2%,9月单月出口超2000亿美元,连续7个月正增长。反倒是箱包、服装这些老品类在往下走。说明什么?不是我们在丢市场,是我们在换赛道。
我倾向于认为,这轮转型的核心变量有两个:一个是市场多元化,另一个是产业升级。过去依赖单一市场的时代结束了。现在我们的“朋友圈”铺到了哪儿?东盟连续五年成第一大贸易伙伴,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总值51.7%。重庆的数据更有意思,对非洲、中亚出口分别暴涨38%和76%。拉美也不弱,巴西总统都开上我们的新能源车了,本地建厂、产业链全搬过去,这不是卖货,是扎根。
再看产品端,华勤一年往外出1亿部智能设备,擎朗的机器人绕地球跑了一千圈。这些不是贴牌代工,是带着技术、标准和生态出海。上海那边的工厂告诉我,一台服务机器人背后是几十个产业链协同,从芯片到系统全是国产配套。这种能力,只有在中国能做起来。
所以,关键点就在于,我们不再只是“世界工厂”,而是全球供应链的组织者。你看英伟达自己承认,因为美国政策作死,中国市场从95%份额归零。结果呢?倒逼我们芯片自给率往上飙。外部封锁越狠,内生动力越强。
换个角度说,现在的外贸增长不是靠低价拼量,而是靠高附加值产品打开新市场。重庆的笔记本电脑出口全国第一,电动汽车出口增速近70%,手机、摩托车也全线飘红。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24.1%,说明市场主体真正在主动调结构、找订单。
这么看下来,商务部说的“伙伴多元、主体活跃”不是官话。70万家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在抢订单,义乌搞数贸中心、推商贸大模型,企业自己把万圣节生意转去做欧洲风格产品——这才是真实世界的应变能力。
下一步怎么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注意到了,哪怕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预期还能上调,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在维持开放和稳定。广交会来了24万采购商,218个国家和地区,连欧盟传统买家都在增加。
结论就一个:中国的外贸已经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局”。朋友圈越扩越大,产品越来越硬,模式也越来越深。这不是简单的出口增长,是一场系统性的全球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