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前三季度的外贸成绩单出炉了,数据亮眼得让人眼前一亮。尽管对美国出口持续下滑,但整体外贸却逆势增长,进出口总值达到33.61万亿元,同比增长4%。更厉害的是,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广,从东南亚到拉美、非洲,再到欧洲,“买全球、卖全球”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这背后,不仅是市场的转移,更是中国外贸从产品出海到技术扎根的深刻转型。
外贸结构升级: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机电产品已成为出口主力军,9月占比高达63.2%,创下历史新高。像华勤这样的企业,一年超1亿部智能设备销往海外,涵盖手机、AI服务器、汽车智驾系统等高附加值产品。过去我们靠服装鞋帽打天下,现在则是机器人、电动汽车、智能家居走向世界。前三季度,我国出口高技术产品同比增长11.9%,工业机器人出口猛增54.9%。这说明中国外贸不再是简单的加工组装,而是依靠技术创新实现全球突围。正如安永吕晨所说,中国企业出海已进入“供应链+品牌+技术”的生态阶段。
市场多元拓展:“一带一路”与新兴市场成新增长极
有意思的是,我国对美出口份额已从2018年的19.24%降至如今的10.4%,但这并未影响整体出口增长。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贸易伙伴更多元了。前三季度,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总额的51.7%,东盟连续五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在重庆,对东盟进出口增长24.2%,对非洲、中亚分别增长38%和76%。义乌的商户聂自勤不再只盯着美国万圣节订单,转而开发欧洲市场和本土节庆产品,虽然订单总额下滑,但结果好于预期。这种主动求变,正是无数中国企业在全球变局中寻找新出路的真实写照。
从出口到扎根:中国企业全球化迈入新阶段
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中国企业出海模式的质变。以前是“卖产品”,现在是“建生态”。比如在巴西,中国车企不仅卖出第1400万辆新能源车,还带去了电池、电机、锂矿到充电桩的完整产业链,今年5月在巴西每卖出10辆纯电车就有9辆来自中国品牌。而且在当地创造两万多个就业岗位,真正实现了“本地化深耕”。英伟达黄仁勋也坦言,美国政策让他们失去了中国市场,而中国正通过自主研发加快芯片自给。这说明,外部压力反而激发了内生动力,中国正以开放创新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也吸引了施耐德、达索系统、渣打银行等外资持续加码。大家越来越相信:“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总的来看,中国外贸不仅有底气、有朝气,更有锐气。70万家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迎难而上,用创新和韧性打开了新局面。这场转型不只是应对挑战的被动调整,更是一次主动重塑全球经贸格局的历史性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