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商务部等九个部门联合发了个《关于促进住宿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一口气提了17项政策,听着挺热闹。我看了眼内容,说实话,这事儿不简单,也不是临时起意。现在搞住宿业升级,背后是整个服务消费的大棋局在动。
你想想,这几年“China Travel”多火?前八个月外国人出入境51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近三成。国庆期间日均出入境破200万,深圳湾口岸、罗湖口岸全是外国脸。这些人来了,吃喝住行总得安排明白吧?可过去老外在中国住宿麻烦不少,支付不畅、语言不通、服务标准不一,体验打折扣。现在政策直接点出要提升涉外接待能力,说白了,就是不能再让外国人住得别扭。
更关键的是,光有流量不够,得变“留量”。这次文件里专门提了优化市场秩序、加强反垄断、提高平台规则透明度,什么意思?现在很多中小酒店被OTA平台压着打,抽成高、排名乱,经营越来越难。这种生态不改,品质服务从哪来?所以这次强调规范秩序,其实是给经营者松绑,让真正想做好产品的玩家能喘口气。
还有几个点也值得琢磨。一是品牌建设,咱们的中高端酒店品牌跟国际比确实弱,自主品牌少,同质化严重。二是绿色化,现在要求加快绿色饭店建设,这不是喊口号,以后能耗、环保不达标,拿不到支持甚至可能被踢出局。三是智慧化转型,你看支付宝“碰一下支付”境外游客消费涨了500%,微信小程序入境用户日均访问增六成,说明数字化服务能力已经成了硬指标。
另外别忘了,这波政策和新型城镇化、县域经济也是挂钩的。像义乌、肥西这些地方GDP都超两千亿元,华强北的外国批发商直接待一个月进货,这种商务需求对住宿品质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再加上沿黄城市群、县城旅游火爆,云南腾冲、江西婺源一堆小城成了热门目的地,住宿供给跟不上,再好的风景也留不住人。
所以这17条看着是冲着酒店来的,实则是在织一张网——从入境便利到支付畅通,从用地支持到人才培育,环环相扣。安全底线也守住了,个人信息、生命通道、食品安全全都写进去了,毕竟住得放心才能谈得上住得舒心。
接下来就看地方怎么落了。政策方向是对的,能不能真让中小民宿拿到地、融到资、招到人,还得观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谁能在服务细节、文化体验、技术适配上做到位,谁就能接住这波全球客流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