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籍董事长突然辞职,这家A股公司发生了什么?
菲林格尔这事儿,挺有意思。股价一年涨十倍,业绩连续亏损,外资清仓、德籍董事长辞职,地方国资背景的新实控人接手——这一连串动作下来,表面看是管理层更替,背后其实是控制权的一次彻底重构。
先看人事变动。Jrgen Vhringer干了十几年董事长,德国Vhringer家族通过菲林格尔控股一直是第一大股东。但今年6月,这个家族把手里27.22%的股份全转出去了,自己一分不留。外资彻底退出,意味着品牌源头和上市公司之间已经没了股权关联。这步棋走得干脆,也说明人家可能早就决定不再参与中国业务的实际控制。
紧接着,原实控人丁福如这边也把25%的股份协议转让给了安吉以清,接盘方的实际控制人是金亚伟。9月23日股份过户完成,实控人正式从丁福如变成金亚伟。而这家安吉以清有地方国资背景,这意味着菲林格尔现在走的是“民企转类国有”路径。这种结构在当前环境下有个好处:融资、资源对接、政策支持都更容易落地。
那为什么德籍董事长拖到10月中旬才辞职?其实早有预兆。从2023年开始,他就频繁对董事会各项议案投反对票或弃权票,包括连自己当选董事长的议案都弃权。最后一次是在9月29日,他对选举金亚伟为新董事长的议案投弃权票,理由是“股份转让手续还没办完”。现在手续办完了,他也顺势退场,程序上很完整。
所以整个逻辑链条很清楚:先引入新投资人,外资退出;再完成实控权转让,国资背景进场;最后老管理层陆续离任,新班子准备上位。目前新董事候选人已经提名,就等股东大会走流程了。
但问题来了,股价涨了10倍,基本面却撑不住。公司连续两年亏损,今年上半年还在亏。这种行情显然是资金驱动,不是业绩驱动。市场炒的是“国资入主+外资品牌 legacy”的想象空间,尤其是转型预期、资产盘活这些故事。
不过话说回来,这类操作能不能跑通,关键不在讲故事,而在后续有没有实质性动作。比如产品线调整、渠道整合、或者借助地方资源拓展新业务。如果只是换个实控人,经营还是老样子,那高估值迟早要被业绩打回来。
目前颗粒度还不够,具体打法还没看到。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轮变更之后,菲林格尔已经不再是那个靠德国品牌背书的家居公司了。它正在变成一个由新实控人主导、带有区域资本色彩的平台型主体。下一步怎么走,才是真正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