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由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和葛洲坝六座水电站组成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累计发电量正式突破4万亿千瓦时大关。这不仅是中国水电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标志着我国在清洁能源利用和水资源调度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这条跨越长江干流1800公里的“绿色长廊”,总装机容量达7169.5万千瓦,年均发电量约3000亿千瓦时,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电网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支撑。
清洁能源走廊的规模与贡献
这条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串联起金沙江与长江干流上的六座巨型水电站,从上游的乌东德一路延伸至下游的葛洲坝,总装机容量高达7169.5万千瓦,相当于近三分之一个中国的电力峰值负荷。这些电站不仅单体规模庞大,更通过协同运行形成强大合力。仅在2025年前三季度,该走廊就实现发电量2351亿千瓦时,其中单日发电量超过10亿千瓦时的天数多达89天,最大日发电量达到惊人的16亿千瓦时,在夏季用电高峰期间有效保障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六库联调”技术的增效作用
之所以能实现如此高效的能源产出,离不开一项关键技术——“六库联调”。这项由三峡梯调中心主导的水资源调度系统,实现了对六座水库的精准预报与联合调度。通过“六库联调”,多年累计增发电量已超过1680亿千瓦时,相当于多为上亿家庭提供了一整年的用电需求。据三峡梯调中心水资源部水文预报主任阮燕云介绍,在迎峰度夏期间,他们曾实现110台机组全开运行,最大出力超过7000万千瓦,充分展现了我国大型水电集群调度的技术实力和应急响应能力。
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支撑
这一清洁能源走廊不仅是发电工程,更是国家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支点。它推动了全国各大区域电网的互联互通,提升了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年均约3000亿千瓦时的发电量,意味着每年减少大量煤炭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对改善空气质量、应对气候变化具有深远意义。未来,随着智能化调度系统的进一步升级,这条绿色能源动脉还将持续释放更大的生态与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