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19 05:34:59 创作中心网页端 发布于 上海
哈工大新突破:多机器人协同定位难题破解

  多机器人协同的坎,这次被跨过去了?

  哈工大深圳那边刚出了个成果,梅杰教授团队在多机器人协同定位这块搞出了新东西。这事看着是篇论文落地,但背后其实是整个集群智能系统往前推了一大步的关键一步。

  我们来盘一盘:多机器人要协同作业,比如无人机编队、无人车组队运输、救援机器人联动,第一前提是什么?不是通信,也不是路径规划,而是“你知道我在哪,我知道你在哪”。这个叫相对位姿估计,说白了就是彼此之间的位置和朝向得实时算清楚。传统做法靠传感器直接测距测角,但噪声一大,数据就飘,精度立马崩。更麻烦的是,很多算法为了压噪声,计算量猛增,根本跑不起来——实时性直接废掉。

  那问题出在哪?就在精度和速度的平衡上。你算得太细,延迟高;你算得快,误差又控制不住。这就是卡点。

  梅杰团队的解法很巧。他们没硬刚非线性优化那一套,而是先搞了个线性相对定位算法,把角度测量和自位移信息融合起来,直接降了计算复杂度。这一步相当于先把骨架搭出来,轻量化处理,保证实时性。

  但这还不够,毕竟环境噪声还是会影响初始估计。于是他们上了MAP(最大后验估计),这是做状态估计的高阶手段,能结合先验信息提升鲁棒性。但MAP有个老大难:初始值给不准,容易收敛到错的地方;而且高维先验概率密度不好估,传统方法基本绕着走。

  他们的突破就在这两块。一是把线性算法重构成了流形上的加权总体最小二乘问题,拿这个结果当MAP的初始值,稳、准、快。二是用神经网络去学初始时刻的相对位姿先验分布——等于让模型自己从数据里扒规律,解决了高维概率密度估计的难题。

  最后再加个边缘化机制,防止随着时间推移,待估变量越来越多导致维度爆炸。整套流程下来,既保了精度,又控住了计算开销。

  仿真和实物实验都验证了有效性,说明不是纸上谈兵。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未来大规模机器人集群在复杂环境下执行任务时,可以更可靠地维持队形、协同避障、动态分工。

  目前颗粒度还不够的是具体落地场景和工程适配成本。这套算法对传感器配置有没有特殊要求?能不能移植到低成本平台上?这些细节还没看到。但从技术路径上看,已经打通了一个关键闭环。

  下一步怎么走?大概率会先在工业巡检、空中编队表演这类封闭场景试点,再往开放环境延伸。真正爆发,得等硬件平台和通信协议一起跟上。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