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项总额高达5000亿元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正式落地,迅速在全国掀起投资热潮。这项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设立的金融支持举措,旨在通过补充项目资本金的方式,重点支持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消费升级和外贸稳定等领域。更关键的是,它可能撬动高达5万亿元的社会投资,为经济持续复苏注入强劲动力。从9月底三家政策性银行全资成立专项公司开始,短短几天内,多地项目已获批,部分资金甚至“3天审批落地”,效率之高令人瞩目。

三大政策性银行火速行动
这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由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共同出资设立,并分别成立了对应的专项公司——国开、农发、进银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分别为200亿元、100亿元和50亿元。自9月29日公司注册完成以来,动作迅速。以农发行为例,截至10月17日,其基金投放金额已突破千亿元,共支持562个项目,预计拉动总投资超1.26万亿元。其中,向12个经济大省投放671.36亿元,还特别支持了23个民间投资项目,合计93.59亿元,显示出对民营经济的倾斜支持。
多地项目快速落地见效
政策一出,地方反应极为迅速。截至10月15日,已有江苏、广东、河南、新疆等至少12个省份披露资金落地情况。安徽合肥鑫城集团拿下全国首单,获批31.625亿元,同日配套贷款4亿元即到位;广东汕尾城市更新项目获得4900万元投放,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和市政设施建设;河南平顶山4个项目获2.8亿元支持,涵盖储能、风电、养老和农资市场,预计将撬动28亿元投资。最引人注目的是新疆昌吉国投,从申报到2.8亿元资本金审批完成仅用3天,高效解决了奇台县储能、木垒县风电等项目的资本金难题。
撬动效应与未来监管并重
专家测算,若该工具占项目资本金比例达50%,未来3—5年有望撬动约4万亿元银行贷款,总共拉动5万亿元投资,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约10个百分点。中金公司分析师林英奇指出,本轮工具与以往不同,更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补的是“资本金缺口”而非单纯稳增长。不过,也有地方反映存在骗补现象,因此2026年将实施更严格的审核机制,包括技术验证、收益穿透和动态监管,且项目开工率需超50%才能申报,确保资金真正用于实打实的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