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接连释放重要信号,强调要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并特别提到要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地位。这不仅是对“十四五”以来人民币国际化成果的总结,也明确了下一阶段深化金融开放的重点方向。从跨境支付到离岸市场建设,从货币互换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一系列举措正在让人民币在全球舞台上变得越来越“好用”、越来越受欢迎。

人民币国际化成效显著
“十四五”期间,人民币国际地位稳步提升,已成为我国对外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三大支付货币,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R货币篮子中权重位列第三。2025年上半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达35万亿元,同比增长14%;货物贸易跨境人民币收付占比达28%,均创历史最好水平。越来越多企业选择人民币结算,不仅是为了规避汇率风险,更是因为政策便利性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正如央行所言,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市场需求正持续释放。
离岸市场与金融开放协同发力
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已超10万亿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业务核心枢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伦敦、新加坡、迪拜等地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离岸市场。目前主要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存款达1.6万亿元,离岸人民币债券及熊猫债存量约2万亿元。与此同时,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不断深化,数字人民币跨境试点、快速支付系统和二维码互联也在稳步推进。这些都说明,人民币不仅“走出去”了,还在全球范围内扎下了根、活了起来。
支持机制不断完善,未来路径清晰
为保障人民币更广泛使用,央行已与32个国家或地区的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约4.5万亿元人民币,覆盖全球六大洲重点经济体。这些互换机制不仅能提供紧急流动性支持,维护金融稳定,还能促进双边贸易投资便利化。下一步,央行将继续优化政策供给,推动金融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支持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打造人民币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同时常态化发行央票、丰富风险管理工具,进一步增强人民币的吸引力。可以预见,随着制度型开放持续推进,人民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角色将更加坚实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