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海事组织(IMO)最近在伦敦召开的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第二次特别会议上,原本计划表决通过备受关注的“净零框架”(NZF),结果却出人意料——投票被推迟了一年。这场为期四天的会议吸引了135个成员国参与,围绕全球航运绿色转型的核心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尽管各方都认同减排的大方向,但在如何推进、何时落地的问题上分歧明显,最终决定暂停审议NZF修正案一年。这一结果既反映了国际社会在气候政策上的复杂博弈,也给全球航运业的绿色转型路径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
关键分歧导致净零框架搁置
本次会议最核心的争议点在于是否立即通过《MARPOL公约》附则VI关于净零框架的修正案。欧盟、英国、太平洋岛国及部分非洲国家积极支持尽快通过NZF,认为这能为航运减排和绿色燃料投资提供明确信号。而沙特、美国、俄罗斯等国则明确反对,指出当前方案未能充分体现多边共识,可能加剧IMO内部的分裂,并对经济和消费者带来额外负担。更关键的是,这些国家主张必须先完成全面的综合影响评估。由于分歧严重,沙特等国提出“暂停审议一年”的动议,最终以57票支持、49票反对的结果获得通过。这意味着,原定2027年3月生效的时间表已基本作废,后续进程充满变数。
发展中国家关切与后续工作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会上表达了对NZF实施可行性的担忧。利比里亚、巴哈马等航运大国担心新规将对其船队运营造成冲击,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则聚焦于粮食安全、绿色燃料获取难度和技术能力建设等问题。虽然框架未获通过,但会议仍取得一定进展:IMO批准了涵盖GFI计算、ZNZ导则、生命周期评估(LCA)、净零基金等在内的十四项后续工作计划。不过,这些计划被明确为“指示性”,意味着未来仍可调整。此外,设立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分委会的建议获得广泛支持,有望在下次正式会议中推进,这也为后续谈判搭建了制度平台。
中国应对与全球绿色航运趋势
尽管国际规则落地暂缓,但我国在航运绿色化方面的布局并未停步。从政策看,发改委、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已形成覆盖燃料生产、船舶制造到港口加注的全链条支持体系。例如,《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提出突破甲醇、氨燃料发动机技术,推动氢燃料研发;多地港口已具备LNG和绿色甲醇加注能力。企业层面,中石化、中石油、金风科技等也在积极布局绿色船用燃料。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全球航运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不会逆转,即便IMO进程放缓,提前布局者仍将占据未来竞争的主动权。对中国而言,这一年“窗口期”正是完善产业准备、增强话语权的关键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