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车市确实有点猛,3400万辆的年销量眼看就要到手,比年初预计的高出整整100万辆。我们一开始也没想到能冲这么高。但回过头来看,这波增长不是偶然,而是过去五年产业积累的一次集中释放。
先看数据:1—9月累计销量同比涨了12.9%,9月单月还创下历史同期首次产销破300万辆的纪录。更关键的是,这种增速已经连续五个月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你说这是短期波动?不,这是结构性转变的结果。
背后最大的推手,是政策。去年7月推出的“置换更新”补贴加码,加上“报废更新”补贴翻倍,地方政府消化落地后,从去年9月开始真正起效。今年这波行情,其实是去年政策势能的延续。而且今年整体刺激规模直接拉到3000亿元,翻了一倍,内需拉动的决心很明确。在这种背景下,汽车行业成了稳增长的重要抓手。
但如果只看政策,就太浅了。真正让中国车企站上新台阶的,是“正向设计能力”的建立。过去我们搞逆向研发,现在不一样了,从底盘调校、电子架构到整车安全验证体系,都建立了自己的标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能做出一台让人放心的高端车。
有了这个基础,新势力进来精准打年轻群体,传统车企顺势往上走,仰望、极氪、阿维塔这些品牌才能立得住。市场反馈也很直接——今年9月,C级和D级新能源车增速特别快,说明消费者愿意为中国品牌的高端产品买单。不只是国内,出口也在同步升级,今年预计接近700万辆,很多都是高附加值的新能源车型。
MPV这个细分市场也值得拎出来说。以前这块基本被外资垄断,现在岚图、理想、广汽、上汽这些玩家一上来,产品直接对标豪华体验,座椅布局、空间灵活性、智能座舱全拉满,既照顾商务场景,又吃准了家庭多人口出行的需求。为什么能做到?还是那句话: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够深,响应速度够快。
再往大了看,“十四五”这五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变化是系统性的:总量从3000万级跃升到3400万级;新能源从135万辆干到1600万辆以上;中国品牌市占率从30%冲到70%;出口从百万辆级别跨入近700万辆时代。这不是简单的量变,是全产业链竞争力的质变。
文化自信也在起作用。中国人讲究“仁者”“智者”“勇者”,工艺上有漆器、玉雕、明式家具这些美学积淀,现在都被融进汽车设计里了。车企不再只是造车,而是在构建一种有辨识度的品牌价值。
所以,这一轮爆发的核心逻辑很清楚:能力筑底+政策助推+需求洞察+文化赋能。接下来两个多月,新能源购置税减免政策面临到期,大概率还会有一波冲量。但长远看,真正的胜负不在销量数字,而在谁能持续把品牌真正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