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总裁乔纳森·格雷最近放了个狠话:华尔街根本没意识到AI对很多行业是“降维打击”,有些产业链可能一夜归零。这话不是吓唬人,而是他们内部已经把AI风险列为投资负面清单的第一位——所有项目,不管多赚钱,都得先过AI这一关。
我们来盘一盘。格雷说,现在团队写投资备忘录,开头几页就必须回答一个问题:AI会不会干掉这个生意?这不是走形式,是真刀真枪在筛项目。他们最近就直接砍掉了几个现金流看着不错的软件公司和呼叫中心项目,理由很直接——这些业务太容易被AI重构了。
你看纽约出租车牌照的例子,几十年涨了500倍,Uber一出来五年跌八成。格雷拿这个打比方,意思很清楚:规则明确、流程标准化的行业,比如会计、法律、理赔、交易撮合,恰恰是AI最擅长的领域。这类岗位被替代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的问题。
但有意思的是,黑石自己也没法完全避开风险。他们私募信贷部门已经给像Medallia这样的企业软件公司贷出去几十亿美元,而这些公司正处在AI冲击的第一线。新玩家用大模型做自动化服务,成本低、响应快,老系统客户流失几乎是必然的。所以格雷才强调,他们推AI审查,不是因为看清了结局,而是怕装睡到最后醒不过来。
另一边,市场情绪也在拉警报。摩根大通CEO戴蒙说得很直白:资产价格高企,下跌空间就大。现在基金经理们首次把“AI股票泡沫”列为最大尾部风险,现金持有比例也快触到历史低位的“卖出区”。DataTrek的数据还显示,板块相关性降到牛市以来最低,这种极端分化往往是信心过热的前兆。
更扎眼的是投入节奏。OpenAI自己搞了个1.5万亿美元的建设计划,可它年收入才130亿美元,还在亏钱。谷歌砸150亿在印度建数据中心,AMD、博通这些芯片厂跟着飞。表面看是战略布局,但跟收入和盈利一比,确实存在明显脱节。
当然也有不同声音。有分析师认为这不是泡沫,是“完美定价”——投资者买的不是当下业绩,而是未来故事。尤其大厂资产负债表健康,营收利润预期还能撑住。但问题在于,市场给的预期太高了,英伟达、微软、Alphabet这些巨头要持续两位数增长才能接住估值。一旦AI变现不及预期,调整就会很快。
所以,关键变量还是落地能力。一边是AI摧毁旧模式的速度,一边是新商业模式跑通的进度。现在资本全压在前者,但最终决定周期长度的,是后者能不能真正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