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轮5000亿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从动作来看,确实快得有点不寻常。9月29日三家政策性银行刚把公司注册完,第二天资金就开始投放,到10月中旬,农发行一家就投出去超1000亿,支持了562个项目,全国至少16个省份已经落地。节奏之紧凑,审批之迅速——新疆昌吉那边甚至3天就走完流程,资本金直接到位。这种效率,在以往的政策工具里是不多见的。
问题来了:为什么这次要搞这么急?而且专挑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未来产业这些领域?
我们来盘一盘。前两轮政策性金融工具,一次在2015—2017年,一次在2022年,都是冲着稳增长去的,核心目标是托底经济。但这一轮不一样。2025年上半年GDP增速已经干到了5.3%,全年目标才5%左右。说明基本面不是问题,那工具的重点就变了——它不再是为了“救火”,而是为了“点火”,点燃科技创新这个新引擎。
关键逻辑在于资本金缺口。很多科技类项目,比如AI大模型训练中心、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储能电站,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社会资本不敢轻易进场。银行贷款也卡在“资本金比例”这一关。而这次的工具,明确就是补资本金的,相当于国家先掏钱当“领投人”,把项目合规性做实,后续银行信贷才能跟上。这就是典型的杠杆结构。
农发行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投了1001亿,预计拉动总投资1.26万亿,差不多1:12的撬动比。如果全国5000亿都按这个效率走,中金测算的5万亿投资拉动,不是没有可能。更关键的是,其中有1万亿明确投向民企项目,这对民间投资信心是个实质性支撑。
但挑战也在浮现。已经有地方国资提到,2025年审计查出骗补案例。这意味着,有些项目可能是“包装申报”,实际进度没跟上。所以接下来审核会收紧——2026年要上三重监管:技术验证、收益穿透、动态监控,而且要求开工率过半才能申报。说白了,以后不是有概念就能拿钱,得真干活。
目前颗粒度还不够的是,国开行和进出口银行的具体投放节奏还没完全披露。但从安徽合肥拿下首单、广东汕尾城市更新项目跟进来看,经济大省和基建短板地区都在抢窗口期。河南平顶山的4个项目拿了2.8亿,配套贷款还在走审批,说明金融工具只是第一步,后续信贷接续才是持续输血的关键。
所以,关键点就在于:这轮工具不是撒钱,而是精准打样。国家用5000亿资本金,撬动的是整个信贷体系对科技和新兴产业的风险偏好转移。下一步能不能形成滚雪球效应,就看各地项目的真实落地率和配套融资的跟进速度。现在看,时间窗口很紧,目标很明确——既要完成今年的投资目标,更要为明年一季度的经济起跳铺好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