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行又提了香港离岸人民币枢纽的事,这事不是第一次说,但每次提都有它的深意。我们来盘一盘,这背后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先看数据。2025年上半年,人民币跨境收付35万亿元,同比增长14%,货物贸易结算里有28%用的是人民币,历史最高。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越来越多企业真金白银地在用人民币做买卖,不是喊口号。现在人民币已经是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SDR权重排第三,这不是我们自说自话,是国际实打实的认可。
那问题来了,光靠境内推不动国际化,必须有个“桥头堡”。这个角色,一直就是香港在扛。目前境外主体持有的人民币金融资产超10万亿元,主要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1.6万亿元,离岸债和熊猫债加起来约2万亿元——这些钱绝大多数是通过香港流转的。CIPS系统虽然连了全球5000多家银行,但真正能打通境内外资金池、做清算、做定价的节点,还是香港。
所以你看央行这次强调“巩固和提升”香港地位,不是空话。它背后的逻辑很清晰:人民币出海,不能靠行政推动,得靠市场网络效应。而香港就是这个网络的核心路由器。它的优势在哪?制度衔接相对顺畅、资本自由流动、司法独立、专业服务体系成熟,再加上内地源源不断供给人民币资产,比如国债、股票、熊猫债,这才让伦敦、新加坡、迪拜这些地方跟着建起各自的离岸市场。
但挑战也摆在那儿。美元体系依然主导全球结算,SWIFT还在人家手里,CIPS虽接入1729家机构,但实际流量集中在亚洲区域。要突破,就得靠“双边互换+多边合作”组合拳。目前央行已和32个国家签了本币互换协议,规模约4.5万亿元人民币。这些协议本质是流动性保险,关键时刻能救急,也能支持企业直接用人民币做贸易结算。比如巴西买中国铁矿石,沙特卖原油,都可以走互换通道,绕开美元中间商。
下一步怎么走?四个字:服务实体。央行说了,重点是优化政策供给,提升商业银行跨境服务能力,让更多企业能便捷地用上人民币。同时继续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吸引外资进来投人民币资产,特别是支持上海打造成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
这么看下来,整个棋局就清楚了:境内提供资产和政策支持,香港做枢纽调度,CIPS和清算行铺路搭桥,货币互换织网托底。最终目标不是替代美元,而是让人民币成为全球可选、可用、好用的主流货币之一。
至于能不能成?关键变量还是经济基本面和开放节奏。目前这条路走得稳,没冒进,也没停步。只要持续把基础设施打牢,让企业和金融机构觉得用人民币更省成本、更安全,水到渠成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