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重卡市场要凉到什么时候?
Volvo刚放了个消息,说明年北美重型卡车注册量会掉到25万台,比之前预期少了1.5万辆。这数字不是随便拍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订单压力——货运需求疲软,加上美国那边政策反复,整个行业都在观望。
问题出在哪?表面看是经济周期,货运跑不动了,自然不需要那么多新车。但真正压在车企头上的,是特朗普政府下个月就要落地的那波25%进口重卡关税。Daimler、Traton、Volvo这些巨头都绷着,毕竟谁都不想被直接砍一刀。
可有意思的是,另一边又传出风声:白宫准备给本土汽车制造商松绑。原本两年后就要到期的“进口零部件关税抵扣”政策,现在要一口气延长五年。这意味着什么?像通用、福特这些在美国本土生产的车企,能继续用海外零部件降低成本,变相打了补丁。
这么看下来,政策其实分了两层:对外,高关税拦进口整车,保护本土制造;对内,又通过延长抵扣机制,缓解车企成本压力。逻辑上说得通,但执行起来,谁能吃肉、谁只能喝汤,已经很清楚了。
Volvo虽然在美国有Mack品牌和本地工厂,但它供应链里还是有不少进口件,这部分成本没法完全规避。而通用、福特这些纯本土化生产的玩家,反而能借着政策延期喘口气。更别提丰田——去年日美贸易协定让它整车进口关税从27.5%降到15%,再叠加日本本土的成本优势,Jim Farley说每辆车差几千美元,不是夸张。
所以,这场所谓的“关税博弈”,本质上是一场利益再分配。表面上是对抗外来竞争,实际上是在重新划定游戏规则下的受益者名单。车企拼命游说,为的就是不让别人占了便宜,自己背上成本包袱。
接下来的关键变量有两个:一是货运市场什么时候回暖,决定需求底在哪里;二是11月1日关税正式落地后,有没有例外条款或者执行上的弹性空间。目前颗粒度还不够,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一年,北美重卡市场的洗牌不会停。
我们来盘一盘:政策短期稳住了本土生产者的阵脚,但没解决结构性问题。全球供应链和区域制造成本差异摆在那儿,光靠关税挡不住长期趋势。车企现在的策略,都是在抢时间——要么加快本地化布局,要么优化供应链结构。
最终能扛过去的,不会是喊得最响的,而是成本控制最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