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正在改写全球产业分工的底层逻辑
金立群在苏河湾大会上那句“未来会出现AI发达国家和AI发展中国家”,听着像预言,其实已经是进行时。我们来看几个关键事实:AI应用程度高的国家,每年能带动劳动生产率提升0.4到1.3个百分点;生成式AI在16个行业、63个用例里,每年能释放2.6万亿到4.4万亿美元价值。这个量级,不是局部优化,是系统性重构。
问题出在哪?在于机器人既是资本,又是劳动力。传统经济学里,资本和劳动力是两个独立要素,但现在一台AI驱动的工业机器人,它既是工厂里的固定资产,又能执行原本属于工人的任务,还能7×24小时运转。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过去几十年发展中国家靠低成本劳动力吸引制造业的模式,正在被技术穿透。
这么看下来,所谓“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不是简单的政策推动,而是经济效率的自然选择。当AI把人工成本压到趋近于零,建厂选址的权重就从“哪里人力便宜”转向“哪里技术配套成熟、数据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链闭环能力强”。美国搞再工业化,欧洲推智能制造,背后都是这套逻辑在跑。
但这里有个关键变量——发展中国家怎么办?金立群点得很清楚:你不仅面临人口红利消失,更麻烦的是,制造机器人本身的成本对你更高。技术、供应链、人才储备都不在你这边,相当于别人用工具赚钱,你连工具都得高价买。这就可能形成新的技术代差:AI发达国家持续积累数据-算法-硬件的正向循环,而AI发展中国家被困在低附加值环节,甚至被挤出全球制造网络。
换个角度说,这轮变革对老龄化经济体反而是利好。OECD数据显示,AI能让制造业机器人提升最多30%的生产率,比传统自动化高出一倍。日本、韩国、德国这些劳动力萎缩的国家,正好用AI补缺口。而那些还指望靠年轻人口结构换增长的发展中经济体,可能发现赛道已经变了。
所以,关键点就在于:未来的基础设施投资,不能再只修路架桥。亚投行现在强调“钱要花在刀刃上”,我理解这个刀刃,就是数字基础设施、AI算力网络、技术转化平台。如果多边机构能把资金、技术、标准协同起来,至少能帮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搭上车,避免全球裂解成两个技术层级。
下一步怎么走?看三个信号:一是主要经济体如何定义AI资产的产权和收益分配;二是跨国企业在产能布局上是否大规模启用AI本地化生产;三是多边开发银行会不会推出针对AI能力的专项融资机制。目前颗粒度还不够,但方向已经很清晰——谁掌握AI驱动的生产组织方式,谁就掌握下一阶段的增长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