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楼市的气氛,真的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表面上看,国庆假期本该是“金九银十”的延续,但现实却是市场骤然转冷,成交量下滑、价格跳水、房东撤牌不卖,整个二手房市场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僵局。很多原本打算卖房套现或置换的房东,面对买家动辄几十万的砍价,干脆选择下架房源,“不玩了”。而另一边,租赁市场却意外火爆,不少人卖不掉房就转手出租,甚至自己租房住,持币观望。这背后,不只是房价的波动,更是信心的崩塌。
成交量腰斩,市场寒意刺骨
我翻了不少一线中介的数据,发现一个很扎心的事实:10月的二手房成交量,比9月直接跌去了三分之一以上。拿九亭一个片区来说,整个月预计成交70-80套,而9月还有120单,这种断崖式下滑不是个别现象。全市来看,截至10月15日,二手住宅成交量预估也就1.3万套左右,同比往年明显偏低。能成交的房子,基本集中在两类:一类是低总价的“老破小”,用来挂户口或上车刚需;另一类是小户型学区房。真正想换改善型住房的人,几乎都按兵不动了。没有买,就没有卖,中介也难熬——不少经纪人因为开不了单,底薪撑不起生活成本,干脆主动离职。
价格快速下挫,谈判桌成了拉锯战场
比成交量更吓人的是价格的崩塌速度。以前大家还讲点体面,现在买家见面就是“大刀砍”,根本不担心你愿不愿意。比如嘉定某次新房,节前还有人出560万,节后直接降到520万;郊区动迁房有人出价从220万砍到160万,房东一听,当场决定不卖了。中远两湾城、世茂滨江、上海康城这些标杆小区的价格,已经成了市场风向标,而它们的成交价正在不断刷新新低。张江一套四房,房东心理价位1600万,客户出价连1200万都不到。三场谈判能成一单就算幸运,更多时候是客户临时压价20万,或者借口“家人不同意”反悔。买卖双方对价格的预期严重错位,房东活在过去的高点里,买家却把未来半年的跌幅都算进去了。
房东集体下架,市场进入“僵持期”
面对这种“血流成河”的局面,越来越多房东的选择是:撤牌,不卖了。很多人把房子转去出租,结果租赁市场倒是热闹起来,但租金也在跌。这一招其实是权宜之计,毕竟2023年、2024年就有不少人这么干过,后来又重新挂牌了。尤其是那些高位接盘的房东,最难接受房价跳水——跌的不是泡沫,而是实打实的首付和本金。现在上海总的挂牌量虽然有所下降,但次新房的库存占比反而在上升,说明中产买家更加犹豫。低总价的老破小被快速消化,高总价改善盘却无人问津。市场还没见底,局部板块还在急跌补跌,有分析认为真正触底可能还要1-2年。对于准备置换或套现的人来说,等待的每一秒,可能都是在错过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