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生物制药圈又热闹了起来,我看到映恩生物在港股上市才半年,突然宣布要回A股科创板上市,这波操作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这家公司不仅在资本市场上动作频频,股价也曾一度暴涨近5倍,但与此同时,亏损也在快速扩大。作为一个关注生物科技领域的观察者,我觉得这事挺值得聊一聊的——一边是资本市场的高歌猛进,另一边却是持续加大的财务窟窿,映恩生物到底在下一盘什么样的棋?

港股上市半年后火速启动回A计划
让我有点惊讶的是,映恩生物2025年4月15日才在港交所主板挂牌,到现在还不到半年,就已经启动了回A股科创板上市的计划。根据其10月17日晚间的公告,公司董事会已决议拟发行将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的人民币普通股。不过我也注意到,这件事目前还处于“初步决议”阶段,最终能否成行,还得看市场状况、董事会进一步批准、股东大会通过以及监管机构的审批结果。换句话说,虽然方向定了,但路还很长,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股价暴涨与巨额亏损并存的“冰火两重天”
说到映恩生物的市场表现,那真是一匹黑马。它港股发行价是94.6港元/股,上市首日就大涨116.7%,到了9月股价最高冲到563.5港元,累计涨幅高达495.67%,简直让人心跳加速。截至10月17日收盘,股价为334.2港元/股,市值达到294亿港元。但你别被这光鲜的表象迷惑了,我翻了下它的财务数据,发现另一面相当严峻:2025年上半年公司亏损高达20.74亿元,已经接近2024年全年亏损额(-10.5亿元)的两倍。这种“越亏越涨”的现象,在创新药企中并不罕见,但也确实让人捏把汗。
创新管线尚未商业化,收入模式高度依赖授权
为什么亏这么多?其实也不难理解。映恩生物目前是一家临床阶段的创新药企,核心管线还没商业化,也就是说还没有靠卖药赚钱的能力。它的收入主要来自对外授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比如DB-1303、DB-1311这些产品。映恩生物2022年营收为160万元,2023年营收为17.87亿元,2024年营收为19.41亿元,看似增长惊人,实则是几笔大额授权带来的“脉冲式”收入。而随着研发投入不断加大,亏损自然水涨船高。它手握4个拥有全球知识产权的ADC技术平台,野心不小,但通往盈利的路还很远。
总的来说,映恩生物这步“H+A”双资本平台布局,显然是想趁热打铁,抓住市场热度再融一笔钱,继续砸研发。但我个人觉得,投资者还是得冷静看待——股价可以炒,但药得一款一款做出来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