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捕获恒星黑子射电暴,背后是“中国天眼”的降维打击
这事你得这么看:FAST这次干的,不是简单地“看到个新信号”,而是用人类目前最强的射电观测能力,捅破了一个长期卡住恒星物理研究的天花板。
问题出在哪?我们一直知道恒星有黑子,也知道这些黑子会引发磁暴,影响周边行星环境——比如太阳耀斑能打瘫卫星。但过去,我们对其他恒星的磁场测量,基本靠积分光谱反推,得到的是整颗星的平均磁场,就像拿温度计测整个城市的平均气温,根本看不出哪个小区在发烧。
更具体点,传统光学手段能看到黑子存在,但看不到它局部磁场到底多强、怎么分布。而这次,北大田晖团队用FAST在AD Leo这颗红矮星上,抓到了一个毫秒级射电暴,频率漂移速率高达每秒8GHz,这种速度在以前的观测里闻所未闻。
这意味着什么?要产生这么快的频率变化,辐射源必须来自一个磁场极强、且离恒星表面极近的局域结构。团队结合模型一比对,排除了大尺度磁场的可能性,直接锁定了黑子上方的小尺度磁环结构。
换句话说,我们第一次有了“直接扫描”恒星表面小尺度磁场的手段。以前是猜,现在是看。
所以,关键点就在于FAST的“亚毫秒级”时间分辨率。以往射电望远镜看恒星,时间精度还在分钟甚至小时量级,相当于用老式胶片相机拍闪电,只能拍到一道模糊光痕。而FAST相当于上了高速摄像机,能把毫秒内的瞬变过程完整记录下来。
田晖说得清楚:这个突破的核心,就是FAST的高灵敏度和高时间分辨率。目前全球,没几个设备能做到这个层级。这不是升级,是代差。
换个角度说,这不仅是天文发现,更是观测能力的变现。FAST不再只是“全球最大”的标签机器,而是真正开辟了新的研究通道——比如年轻类日恒星的磁活动演化,或者恒星与行星之间的磁耦合效应。张佳乐提到,这些都能为寻找宜居行星提供关键线索。
这么看下来,下一步的重点不会只停留在单次探测。而是能不能系统性地建立一套基于射电瞬变信号的恒星磁场测绘方法。如果能跑通,FAST就不是偶尔出个成果,而是持续输出底层数据的“空间天气基础设施”。
至于后续,团队已经在盯年轻恒星和褐矮星了。但具体打法还没看到,样本量够不够、信号是否普适,还得等更多观测周期。这块信息是缺失的。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次不是撞运气,而是FAST能力释放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