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第六届1024资管科技开发者大会(ITDC 2025)在上海临港中心(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场)滴水厅成功举办。大会由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指导,由上海资产管理协会、智能投研技术联盟(ITL)、上海临港新片区商会、上海临港新片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
本次大会是上海资产管理协会主办的“全球资产管理中心上海国际活动周2025”系列重要活动之一,同时也是智能投研技术联盟(ITL)成员机构发展年会。本次大会以“人工智能+,从产业AI到金融AI”为主题,汇聚来自政府部门、金融基础设施、银行、保险、公募基金、券商资管、金融科技企业等领域的300余位嘉宾,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资产管理行业的前沿应用与发展趋势。
“AI+资管”正迎来历史性机遇
在大会开幕仪式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赵义怀在致辞中表示,临港新片区作为国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承担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测压力的重要使命,正持续深化金融开放创新。
他指出,依托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创新实验阶段的独特优势,我们将以制度创新、场景开放、生态聚合,以深度赋能“AI+资管”融合,着力将临港新片区打造成为标杆性的金融科技集聚区。
智能投研技术联盟主席、香港理工大学AI研究院院长杨强回顾了联盟五年的发展历程,成员机构已从最初的72家增长到333家。他强调,当前正站在新的历史拐点,大模型不再只是大,而是专;AI不再只是工具,而是生态;资管不再只是配置资金,而是配置未来。
上海资产管理协会会长、中保投资党委书记、董事长贾飙指出,当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赋能资产管理行业。一方面,人工智能赋能金融,推动投研、投顾、交易、风控等环节,向智能化跃迁;另一方面,金融业深入科技创新,具备“AI+”核心技术的企业成为投资管理的聚焦点。协会将通过建设组织机制、打造项目平台、融合行业力量三大举措,推动AI技术与资管业务的深度融合和生态建设。
大模型挑战与金融AI实践
在主题演讲环节,杨强院士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面临的五大挑战,包括AI扩展定律与硬件摩尔定律的不协调、多智能体协同中的错误叠加、人工智能安全与价值观对齐等,并提出了“联邦师生大模型”的解决方案,通过联邦学习实现通用大模型与垂直小模型的协同学习。
智能投研技术联盟副主席、平安集团首席科学家肖京分享了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落地实践。他将AI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提出三大建设方向:沉淀高质量垂直领域数据、构建底层技术平台与智能体平台、加强AI安全与伦理治理。
智能投研技术联盟首席高级技术顾问、恒生电子研究院院长白硕聚焦人工智能在投研投顾领域的应用,指出大模型与智能体技术正在重塑投研流程。他提出“搜-读-算-写”智能体赋能投研全流程,通过领域本体、数据地图与数据地图提升投研效率与准确性。
智能投研技术联盟(ITL)高级技术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主任陈小平教授从制造业角度切入,提出“五位一体”创新闭环,强调市场、技术、装备、产品与生态的协同发展。他预测,中国将率先突破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形成“一带四”全球智造格局,有序输出技术、装备和标准,服务贸易占比将逐步上升。
AI落地新范式
2025 AI产业风向标
第一场圆桌研讨“以临港产业为例AI落地新范式,2025 AI产业风向标”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展开,来自卫星、新材料、半导体、嵌入式操作系统和产业集团的代表分享了AI在各自领域的落地实践。
格思航天科技首席科学家郑文介绍了AI在卫星设计、智能制造、在轨计算等方面的应用,认为批量化卫星制造、算力上天、星间激光通信等领域存在投资机会。
新盾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添添分享了AI在新材料研发中的应用,通过量子模型与机器学习结合,加速新材料开发进程。他强调,与传统制造业深度合作是实现价值的关键,通过为其提升毛利空间,同时降低自身市场压力,是当前可行的共赢路径与投资机会。
上海匠岭科技副总裁陈弼梅展示了“AI+半导体前道量检测设备”的“智造核心”,从“虚拟世界”到“物理世界”的落地,这不仅赋能集成电路制造高端工艺,也发挥了“软硬件协同”的重要技术优势。她强调,半导体前道量检测设备的国产化率不足8%,存在较大的市场空白与机遇。通过将AI算法和模型,深度融入高端量检测设备,可显著提升工程师操作效率与产线良率,实现软硬件协同创新,加速国产化之路。
睿赛德电子CTO叶昌提出未来家庭AI管家与机器人模块标准化的发展方向。他指出,AI正从语言模型向控制领域延伸。一是未来可能出现本地部署的“家庭AI管家”,以兼顾隐私与云端协同;二是机器人产业将像汽车工业一样模块化发展,出现专注于灵巧手等核心部件的专业化公司,通过标准化接口与不同本体集成。
丹纳赫集团中国首席财务官袁国芳从传统企业角度,分享了AI在新建工厂智能生产上的成功运用,同时如何调动公司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利用AI推动公司组织与文化的变革。最后,袁国芳也提醒各位专家在推广运用AI技术的时候,尤其在推向To-B业务的场景时,如何让冰冷的代码变得有温度,如何让AI赋能企业的同时也能给每一个运用AI的个体带来收获,这会使AI的推广走得更快,AI的应用走得更深。
重塑与共生:
智能投研、智能投顾、智能风控
第二场圆桌研讨“重塑·共生:智能投研、智能投顾、智能风控”围绕“人工智能+资产管理”展开。
上证所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表示,上证云作为证券行业新型基础设施,正构建“算力+数据+网络”融合的支持体系。通过构建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在确保安全合规的前提下,高效引入外部数据,旨在降低机构应用大模型的技术复杂度与成本,赋能行业AI创新。
嘉实基金首席信息官刘伟指出,AI正推动资管从“信息差”向“模型差”转变。他提出应用落地的三大挑战:数据治理方面,需加强非结构化数据处理与向量化知识库建设;算力层面,需解决异构算力融合问题;组织层面,面临AI工程化与人才结构转型压力,需推动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
国泰君安资管首席投资官孙佳宁认为,大模型正在赋能和重构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他提出核心挑战在于人才,亟需具备好奇心、能主动跨越职责边界的复合型团队。技术路径与算力并非主要瓶颈,关键在于改变开发思维,应从大模型能力出发重新设计业务流程,而非仅将AI视为传统业务的辅助工具。
浦银理财金融科技部总经理吴苗介绍了“智浦小助”在知识管理、办公协同、投研支持等方面的应用实践,并分享了针对人才、算力、场景三方面挑战的应对方案。他表示,未来将推动AI从“助理”向“协同”乃至“自主”阶段演进。
东方汇理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嵩分享,公司通过SaaS化资管平台为80家外部客户管理近5万亿欧元资产。在AI应用方面,设立AI执委会治理机制,1.0阶段已上线20个提升运营效率的应用,2.0阶段将聚焦智能投研与ESG评估。他强调必须建立全链条审计机制,确保模型可解释性并满足监管要求。
大会会前,举行了“临港新片区金融科技集聚区发展座谈会”。上海资产管理协会党的工作小组组长、秘书长韩康在会议交流总结时提出,未来,在不断增强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城市竞争力和更好地服务于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进程中,协会数智化工作将着力于三个“一致性”:一是新质生产力产业AI与金融资管AI双向应用的技术一致性;二是资管机构战略定位与AIAM复合型应用性紧缺人才培育的一致性;三是促进资管行业“AI+”创新与融入构建地域AI发展生态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