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突破5亿大关,这事儿对A股的科技主线来说,是实打实的硬核利好!不是那种隔靴搔痒的概念炒作,而是用户真金白银用起来、市场真实需求爆发的信号。
这波AI普及潮,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我看来,5.15亿用户,相当于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都在用生成式AI,半年时间直接翻倍,这已经不是“趋势”了,这是“现实”。以前大家还在讨论AI能不能落地,现在报告说了,它已经从“可用”走向“好用”,从“试用”变成“常用”。你觉得这种级别的渗透,背后需要多少算力支撑?需要多少数据喂养?是不是一下子就想通了?
而且你再看用户画像,40岁以下占比超七成,高学历群体占三成多,这些人是谁?是数字原住民,是生产力核心,是消费主力。他们不光用来回答问题(80.9%),还搞内容创作、办公提效,甚至往工业制造、农业科研里扎。这意味着AI不再是炫技的玩具,而是正在成为基础设施。逻辑是不是一下就通了?
更关键的是,超过九成用户首选国产大模型。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技术真的追上来了,用户体验上去了,信任也建立了。再加上国家层面不断强调“人工智能+”,政策、备案、标准一套组合拳下来,整个产业的确定性非常高。这不是短期风口,是五年、十年的大周期。
聊到这里,我们不妨观察下几个领域,它们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相关领域信息梳理:
1. 人工智能板块:该板块涵盖从底层技术到上层应用的广泛企业,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普及率为36.5%,较2024年底实现翻倍增长。
2. AI芯片领域:作为支撑大模型训练与推理的核心硬件,其性能与供应能力直接影响人工智能系统的运行效率。2025年前四个月,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投融资金额达403.9亿元,机器人、硬件与技术相关领域投资规模位居前列。
3. 算力概念板块:提供大规模计算资源支持,服务于模型训练、推理及各类AI应用场景。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激增,对云端与边缘端算力的需求呈现持续上升态势。
4. 数据要素板块:涉及数据的采集、处理、确权与流通,是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和优化的基础资源。我国已形成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地位日益凸显。
5. 云计算板块: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弹性可扩展的基础设施服务,包括存储、网络与计算资源调度。截至2025年8月,我国累计有538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263款应用或功能完成登记,相关服务多依托云平台部署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