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有点意思。5.15亿人用生成式AI,差不多每三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在用,半年时间用户规模直接翻番,增长2.66亿——这个数字放在全球都得算个大动静。我一开始看到还以为数据出错了,结果几家媒体口径一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也出来了,那基本没跑了。
说实话,这种爆发速度背后不光是技术成熟,更是整个生态动起来了。你想想,2024年底才两亿多用户,到2025年中就冲上5亿,春节那会儿国产大模型集体发力,成了社交话题,普通人也开始拿它写材料、做PPT、问问题。现在80.9%的人用AI来回答问题,这说明什么?说明它已经从“尝鲜工具”变成了“日常助手”,不再是极客玩具了。
更有看头的是用户结构。1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33.8%,加上20到39岁的群体,74.6%的用户都是40岁以下的中青年。这部分人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而且很多是在教育、办公场景里刚需使用。更关键的是,超过九成用户首选国产大模型。这可不是情怀消费,而是产品真能打。国内厂商这轮拼的是落地能力、响应速度和本地化理解,用户体验上来了,人家自然用脚投票。
再往深了看,产业层面也在起变化。全国已有538款生成式AI服务完成备案,263款应用或功能登记,说明监管框架稳了,企业敢投入、敢上线。专利数更是惊人——157.6万件,占全球38.58%,排第一。这不是靠堆资源换来的,而是这几年持续投基础研究、建完整产业链的结果。芯片、算力、数据、平台、应用全链条都有布局,体系越来越厚实。
还有一个信号不能忽视:具身智能成了热点。政府工作报告今年首次提这个词,投融资也往机器人、硬件和技术集成倾斜。这意味着AI不再只是“动嘴皮子”的聊天工具,而是要动手干活了——进工厂、下农田、做服务。张晓说得好,下一步是智能体拓展能力边界,模型集成打造新形态。这话听着抽象,其实就是AI要开始“有身体”地行动了。
当然,挑战也有。比如推理成本虽然比两年前降了280倍,但大规模商用还得继续压;老年人渗透率还低,普惠性有待提升。不过总体来看,AI在中国已经过了“能不能用”的阶段,正在进入“好不好用、怎么用好”的深水区。金立群说得直白:影响可能超过很多人最大胆的预期。我看一点不夸张,当技术红利从少数人共享走向多数人共有,这才是真正的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