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市场经历了一波剧烈震荡,黄金和白银在经历了迅猛上涨后突然大幅回落。银价周五暴跌超6%,创下六个月来最大单日跌幅,一度跌破51美元/盎司,而金价也未能幸免,出现显著回调。这一波动的背后,是美国与中国的贸易紧张局势、通胀数据变化以及投资者避险情绪的快速转变。
贵金属暴涨后的急刹车
本周初,黄金和白银价格一路高歌猛进,白银甚至逼近每盎司54.50美元的历史高位,市场被强烈的避险需求推动。然而,到了周五,形势急转直下。黄金同样承压,现货金下跌3%。这次回调被普遍视为“涨得太多太快”的技术性修正,尤其是在伦敦白银市场此前因供应紧张引发的“历史性逼空”局面开始缓解之后,部分投资者选择获利了结。
避险情绪降温与市场供需变化
这次贵金属的回调并非偶然。随着美国区域性银行信用担忧有所缓解,国债收益率回升,市场的避险热情随之降温。MKS Pamp SA金属策略主管Nicky Shiels指出:“伦敦的短缺正从极端水平缓解,区域性的错配也在修复,这给市场带来了抛售和获利了结的压力。”同时,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短期内未进一步升级,也让部分避险资金撤离金银市场。毕竟,黄金和白银的这一轮上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支撑的。
全球经济前景仍不容乐观
尽管短期避险情绪降温,但全球经济增长的长期前景依然堪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虽然上调了今年的全球增长预测,但强调这主要得益于企业抢在高关税前囤货等一次性因素,并警告未来“短期和长期前景都黯淡”。与此同时,Clarksons Plc预测今年跨太平洋航线的航运量将萎缩近3%,显示出中美贸易关系重构带来的实际影响。在这种背景下,黄金今年已累计上涨超过60%,背后不仅是散户热情,更有央行持续购金和黄金ETF资金流入的强力支撑,说明机构对长期风险的担忧并未消散。
总的来说,这次银价的暴跌更像是狂热后的短暂冷却,而不是趋势的逆转。我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一边是数据暂时回暖带来的乐观,另一边是结构性问题堆积如山的现实。黄金的强势年度表现和IMF对未来的悲观展望,恰恰提醒我们——风浪可能还没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