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如何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问题,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物流作为实体经济的“筋络”,其效率直接关系到国内大循环的畅通和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水平。这次会议不仅强调继续“降本”,更注重通过结构优化、技术赋能和制度协同来实现系统性提质增效,标志着我国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正进入加速推进的新阶段。
多式联运破局:打通运输“梗阻”关键一招
当前我国物流仍以公路运输为主,虽然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但成本高、能耗大、效率偏低的问题长期存在。要真正降低物流总成本,“深化货物运输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其中,“公转铁”“公转水”是突破口,尤其是水运成本远低于公路,近年来多地修建运河、疏通内河航道,正是为了提升水运比重。然而,不同运输方式之间“联不上”“畅不了”仍是痛点——单据不统一、载具标准不一、信息平台割裂等问题导致多式联运难以落地。此次国常会明确提出加强多式联运管理制度、规则标准协调衔接,目标就是实现“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箱到底”,从根本上提升全链条运行效率。
数智化转型:从“数据孤岛”走向智能协同
除了硬件联通,软性的“数字基建”也被摆在突出位置。会议强调要加快物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推进物流数据开放互联,推动人工智能与物流深度融合。长期以来,港口、铁路、仓储、电商等环节的数据各自封闭,形成“数据孤岛”,严重制约了全局优化能力。而一旦打通数据链,AI就能发挥巨大作用:比如精准预测货量、智能规划配送路径、动态调整库存,甚至实现无人化作业。这不仅是自动化升级,更是向智慧绿色现代物流体系跃迁的关键一步。北京物资学院副教授王雅娴指出,政策将技术赋能作为核心抓手,意在从运营效率中挖掘新的降本空间。
金融支持小微:稳住物流网络“毛细血管”
物流体系的高效运转离不开庞大的市场主体支撑,其中小微企业数量众多,抗风险能力却较弱。此次会议特别提出,要加大对物流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短期融资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极具现实针对性。这些企业往往面临资金周转压力,一旦断裂,就可能造成局部网络瘫痪。因此,畅通其融资渠道,既是保就业、稳经营的需要,更是维护整个物流网络稳定运行的基础举措。最终目标很明确:不是简单压缩成本,而是推动物流主体做强做优做大,让物流从传统的“成本中心”转变为驱动产业升级的“价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