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奇瑞在安徽芜湖召开2025全球创新大会,董事长尹同跃高调宣布:“奇瑞的全球化创新体系,也要‘不客气了’!”这句延续“新能源不客气”“智能化不客气”的宣言,标志着奇瑞从“产品出海”迈向“技术出海”的全面转型。当前,奇瑞已布局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营收占比接近50%,连续22年位居中国乘用车出口榜首。面对中国汽车出海过程中频现的“水土不服”“质量争议”等问题,尹同跃提出以技术、文化、管理三大创新体系为支点,构建可持续的全球化高科技生态,目标直指世界级品牌。

技术创新:打造全球首创的“技术货架”
奇瑞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瑶光实验室”和“开阳吸收实验室”双轮驱动,形成内外协同的24小时研发闭环。内部300多个瑶光实验室攻坚500余项应用课题,外部开阳实验室联合全球100所顶尖高校,推进1779项基础研究工程,已挖掘前沿课题超4000项。这一体系支撑起奇瑞的“技术货架”,包括新一代AI智能车架构、轴向磁通矢量双电机、犀牛电池、方舟两栖系统以及即将量产的L4级自动驾驶技术。其中,火星架构支持L4智驾与AI座舱协同,整车OTA升级仅需18分钟;猎鹰智驾采用128线激光雷达+多传感器融合,轨迹控制精度达±5厘米;固态电池计划2027年上车验证,Robotaxi也将于同年小范围运营。安全方面,奇瑞建立1.2万例真实事故数据库,制定100多项超越国标的企业标准,54款车型获全球五星安全评价,为中国品牌之最。
文化机制:用“风险我担”激发全球创新
为破解创新“九死一生”的困局,奇瑞推出“成果共享、风险我担”的文化机制——合作项目成功可获股权激励并推动产业化,失败则由奇瑞承担全部损失,并支付参与者的“车马费”。这一容错机制极大吸引了全球顶尖人才,已有200余名专家以项目制加入开阳实验室。尹同跃强调:“创新不能只靠投入,更要营造让人才敢想、敢试、敢失败的土壤。”这种对创新的尊重与保护,正加速原始技术从0到1的转化,也让奇瑞汇聚了全球超5万名“编外”院士、工程师和科学家,形成开放式创新生态。
管理升级:向世界级品牌迈进的质量信仰
在管理层面,奇瑞明确提出“质量比销量重要、创新比利润重要”的经营纲领。尹同跃回忆起早年德国零部件瑕疵事件中工程师痛哭的场景,坦言:“如果有一天奇瑞员工也因一个质量问题而嚎啕大哭,那我们就真正成了世界级品牌。”如今,奇瑞按世界500强上市公司标准升级治理,强化风控、组织敏捷性与跨文化融合能力。随着海外营收接近半壁江山,奇瑞计划未来实现海外属地员工数量与营收贡献远超国内。此外,银河生态布局充电(5分钟充500公里)、飞行汽车(凌霄312已完成首飞)和机器人(莫因机器人已落地服务),展现其向“车-能-路-云”高科技生态集团跃迁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