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机厂不卷参数了,改玩“抢券”了
最近国产旗舰机的发布会,味儿有点不一样了。以前一上来就是“我们这次模型参数干到了多少B”,现在没人提这个了。荣耀、vivo、OPPO这些厂商,都在秀同一个东西:AI能帮你做什么事。
比如荣耀CEO李健现场搞了个PK,让观众手动比价买宠物机器人和金条,总价2610元;而他们的智能体YOYO,靠自动抓隐藏优惠券,一键下单只花了2016元,省了快600块。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语音助手了,而是能主动理解场景、调用系统资源、甚至优化到指纹芯片层去提升抢购速度的“操作代理”。
这背后的变化很清晰:端侧AI的战略重心,从拼参数转向拼落地。为什么?因为烧钱堆大模型这条路,实在走不通。一家头部厂商的人直接说了,做个千亿级模型要两万张卡起步,往4000亿参数冲,200亿都不够,电费一年就得烧十几个亿。普通厂商根本没法跟。
所以大家开始换思路。DeepSeek开源之后,小模型也能做出接近大模型的能力,这就打开了新路径——与其在云端烧钱,不如把轻量化的多模态小模型塞进手机,在本地跑高频场景。
现在vivo的端侧模型能处理128K长上下文,出词速度超每秒200 token,已经接近云端水准;OPPO在搞AI记账,复制个账单就能自动录入;荣耀说YOYO支持的场景三个月从200多个干到了3000个。这些不是炫技,是在构建真实使用闭环。
但问题也现实。功耗是个坎,持续用AI功能,续航直接少两三个小时;内存占用也头疼,7B模型一跑起来,8G内存机器立马变卡顿。更别说独立NPU研发成本高,系统底层优化又烧钱,利润空间被越压越薄。
所以现在的竞争逻辑变了:不再是谁模型大谁赢,而是谁能更快把AI嵌入用户日常动线里。你复制个航班号,系统就推实时动态;拍一下床头柜,Wi-Fi就连上了;想抢票、抢盲盒,AI键一按自动执行。
Counterpoint数据显示,去年只有20%的智能手机支持GenAI,到2029年会飙到57%。中国厂商正在把AI从“能说会道”推进到“能干实事”的阶段。
说白了,硬件拼到头了,生态和服务才是下一仗。AI不是功能,是操作系统级的重构。谁先把用户体验做实了,谁就可能拿下这一轮定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