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有点意思。央行副行长邹澜今天在论坛上透露,债券市场“科技板”落地才五个月,银行间市场就有约280家主体发了6700亿的科技创新债券。我一听这个数,第一反应是:节奏明显加快了。要知道,过去搞科技金融,老生常谈的就是“风险不匹配、期限对不上、抵押不足”,银行不敢放,企业拿不到钱。但现在看来,政策工具一出手,确实打到了七寸。
最让我觉得有内味儿的是这三个特点。第一,结构多元、分布广。191家科技企业发了3770亿,覆盖26个省区市,涉及集成电路、高端制造、生物医药这些硬核领域。说明不是几个大城市在自嗨,而是全国范围在动真格地把资金往科创领域导流。第二,期限长了。近一半科技企业发债三年以上,股权投资机构平均期限直接干到5.8年,还有十年期的民营机构债。这可不是短债快转,是真金白银的“耐心资本”在入场。第三,成本低,平均利率才2%左右,市场认购踊跃——说明投资者用脚投票,认可这些项目的长期价值。
有一说一,这背后其实是央行在玩结构性货币政策的高阶操作。创设科技创新再贷款、技术改造再贷款,又搞出“5+5”这种灵活期限设计,还配套风险分担工具,等于给头部股权投资机构增信,让他们能以低成本发长债。这招妙在哪?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但股权融资占比偏低,现在通过债券市场把“信贷资金”和“股权生态”连起来了。你细品,支持PE/VC发债,本质上是让银行体系的资金,借道股权机构投向早期科创企业,既绕开了传统风控逻辑,又放大了资本效能。
而且邹澜讲得很实在:科技金融没有通用路径。欧美靠发达的风投和资本市场,但我们得立足国情。现在A股专精特新企业超2000家,科创板四年多募资超6000亿,再加上“中试保融通”这类银保联动模式,说明整个金融生态正在从“看抵押”转向“看技术、看团队、看未来”。
欢迎国内外投资者来分享中国科技发展的成果?这话听着像客套,但结合当前这盘大棋,其实是底气。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190万亿规模,现在专门切出一块“科技板”,配合再贷款、保险资金、母基金多路并进,已经不是零敲碎打。未来怎么走,关键还是看政策能不能持续降低信息不对称,让资金真正识别出哪些是真创新,哪些只是蹭概念。不过目前这步,算是踩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