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车的牌,终于要摊了
这事儿得从两份材料串起来看。一份是信通院刚发的技术路线图,另一份是长安董事长朱华荣的判断和工信部那份工作方案。合一块儿,基本就能看清:2025到2030这五年,智能网联车不是炒概念了,是要真正往下沉、铺底座、动规则。
先看技术侧。信通院提的三个方向很务实——车端通信能力、路侧网络覆盖、场景匹配优化。说白了,就是车要能连得上,路要能供得稳,数据还得跑得高效。这里面最关键的几个数字:乘用车5G渗透率要冲到95%,C-V2X直连通信超30%,城市道路融合网络覆盖率98%以上。这不是画饼,是给产业链定节奏。尤其C-V2X,过去一直推得慢,现在明确要进中高端车型,还跟卫星通信挂钩,说明车厂和通信链已经开始协同布子。
再看自动驾驶。L2渗透率已经干到63%了,今年前七个月的数据,意味着主流新车里三分之二都带基础智驾功能。这个量级下,L2成标配只是时间问题。真正的分水岭在L3。工信部八部门联合发文,首次写入“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这是政策口子松动的明确信号。但问题也在这儿——L3和L2的本质区别,不是多几个传感器,而是责任主体开始往车企身上移。系统运行时,事故责任怎么划分?保险怎么定价?这些不厘清,L3就卡在商业化门口。
所以,技术可以靠投入堆出来,但责任转移这事,得法律和制度接住。目前颗粒度还不够,具体打法还没看到。道路交通安全法怎么改,保险体系怎么配套,这些信息是缺失的。没有这些,L3就算上了路,出了事还是扯皮。
换个角度说,现在走的其实是两条线:一条是自下而上的技术普及,L2快速铺开,C-V2X逐步上车;另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制度试探,L3准入放开试点,但配套规则还在观察。这两条线最终要在2030年前交汇——那会儿L3搭载率要超10%,L4也开始推广。能不能对得上,关键就看接下来两年,有没有实质性的法规突破。
这么看下来,智能网联车的底层逻辑已经变了。以前是车厂秀技术,现在是整个出行系统的重构。通信、道路、法规、保险全得动。我们来盘一盘,下一步最该盯的不是某家车企发了什么新车,而是交通法修订进展和保险试点方案。那才是真正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