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有点意思。俄罗斯总统特别代表德米特里耶夫突然抛出一个“普京-特朗普隧道”的设想,要在白令海峡底下搞条连接俄罗斯和阿拉斯加的隧道,名字起得就很有话题性——主打一个政治符号拉满。更别说还拉上马斯克的博林公司,说能用新技术把成本从650亿美元压到80亿以下。听着像天方夜谭?可你细品,背后这盘棋没那么简单。
我看了下时间线,德米特里耶夫16号晚上在X平台发话,前一天特朗普刚跟普京通完电话,两人还敲定了要在布达佩斯见面。路透社说得挺准,这哪是突发奇想,分明是一记精心设计的“魅力攻势”。冷战时期确实有过类似的洲际通道构想,当年是美苏之间的一种象征性试探,现在翻出来,显然是想借基建项目给紧张的俄美关系撬个缝。
有意思的是特朗普的反应。他被记者问到时说“有趣”,还转头问泽连斯基怎么看。这一招玩得熟啊——不表态,但留口风,既不让俄方难堪,又给自己留足腾挪空间。毕竟他上台后对俄乌冲突的态度就跟坐过山车似的,先说24小时结束战争,后来又说是开玩笑;一会儿逼乌克兰让步,一会儿又说人家能“夺回整个乌克兰”。到现在被问起要不要以地换和,一句“谁也不知道”轻轻带过。老戏骨了,话从来不说死。
而泽连斯基那句“不满意”,听着情绪化,其实一点不意外。对他来说,俄美要是真缓和了,乌克兰在西方支持下的谈判筹码立马打折。更何况,这个隧道一旦成真,意味着能源、矿产、物流全被重新洗牌,北极圈的战略格局都得变。美国若真跟俄罗斯联手开发自然资源,欧洲依赖的乌克兰作为地缘支点的价值,还能剩多少?
至于马斯克这边,至今没吭声。博林公司技术到底能不能撑得起这种极寒、超长、跨板块的超级工程,内情不得而知。80亿美元的说法听着太乐观,地质条件、施工难度、后期运维,哪一项都不是小数。但话说回来,真要启动讨论,哪怕只是谈谈,也说明某种信号已经释放出去了——大国之间的接触,有时候就是从一个看似荒诞的提议开始的。
现在就看布达佩斯那场会晤了。两条隧道,一条在海底,一条在政治深水区,能不能同时打通,咱们走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