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真是信息量爆炸的一天!就在2025年10月1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这份报告堪称当前中国AI发展现状的“全景图”。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已达5.15亿人,普及率高达36.5%,半年内用户规模翻了一番,增长速度令人震惊。与此同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也在同一天表示,生成式AI的影响可能超过很多人最大胆的预期。这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一场正在重塑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的深刻变革。
用户爆发与核心群体画像
这次报告最直观的冲击就是用户数量的“井喷式”增长。2025年上半年,我国生成式AI用户规模增长了2.66亿人,半年增长率高达106.6%,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半年翻番”。推动这一浪潮的,是国产生成式AI产品在春节期间成为社会热点,迅速走入大众生活。从用户结构来看,虽然有资料指出19岁及以下用户占比最高(33.8%),但整体上40岁以下中青年用户合计占比达74.6%,构成了绝对主力。同时,大专及以上学历用户占37.5%,显示出高学历人群对新技术的高度接纳。这说明,中青年、高学历群体已成为生成式AI的核心用户,他们既是技术的早期采用者,也是推动其普及的关键力量。
国产大模型主导市场与应用场景拓展
让我感到特别振奋的是,超过90%的用户在使用生成式AI时会首选国产大模型。这背后是我国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持续投入和技术成熟度的快速提升。国产大模型不仅在用户体验上明显改善,更在智能搜索、内容创作、办公助手、智能硬件等场景中广泛应用。截至2025年8月,全国已有538款生成式AI服务完成备案,263款应用或功能完成登记,覆盖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这意味着AI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在为各行各业“提质增效”,推动智能化改造升级。
产业生态完善与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从基础层到应用层的完整体系,涵盖芯片、算力、数据、平台等全链条。更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5年4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达157.6万件,占全球总量的38.58%,稳居世界第一。这不仅体现了技术实力,也增强了我国在全球AI领域的话语权。而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列为未来产业,使其成为投融资热点,并开始在教育、医疗、线下服务等场景落地。展望未来,报告预测模型集成、开源社区、智能体和治理完善将成为AI发展的五大新方向,生成式AI正迈向更加开放、智能和可治理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