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黑灰产”打击活动持续推进之下,典型案例的公布也正在加快。
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安部联合发布第一批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后,10月16日,江苏金融监管局、江苏省公安厅就联合开展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集群打击行动,选取4起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案例向社会发布。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其中2起为贷款行业“背债人”相关案例,2起为保险行业相关案例。
引流、骗贷、销赃洗钱犯罪链
从公布案例来看,此次黑灰产案例为一些“产业化、链条化”的团伙作案。
根据案例一披露,2023年以来,以胡某某、李某等人为首的贷款诈骗团伙,通过中介团伙招揽全国多地区征信无异常的普通人员作为“背债人”,并组织“背债人”至银行申请购车贷款,提车后迅速转卖至销赃团伙,形成集犯罪策划、引流获客、物色人员、材料造假、培训包装、骗贷购车、销赃洗钱的犯罪链条。
在此基础上,公安部经侦局部署全国公安经侦部门开展集群打击,共抓获嫌疑人130余名,涉案金额6000余万元,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在案例三中,2024年5月,泰州市公安局依法立案侦查宫某某涉嫌贷款诈骗案。经查,犯罪嫌疑人宫某某与多名贷款中介人员、二手车商人员纠合组成犯罪团伙,以“为他人支付购车首付款并给予好处费”为诱饵,组织全国多地区征信无异常的普通人员充当“背债人”,以“背债人”名义购买汽车,并对其进行话术培训和包装,使用虚假证明材料从银行申请到贷款后,迅速将汽车低价转卖给二手车商非法套现,诈骗银行无抵押消费贷款,给银行等金融机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0余万元。
在此基础上,公安部经侦局部署全国公安经侦部门开展集群打击,共抓获犯罪嫌疑人30余名,涉案金额5000余万元。目前,宫某某等主要犯罪嫌疑人员已被法院依法判决。
在案例二保险诈骗案中,犯罪嫌疑人采取利用保险公司间信息共享、承保审核和理赔调查等方面漏洞,以被保险人雇员的伤情作为作案工具,通过诱骗雇员签署虚假赔付协议,并伪造相关证明等手段,蓄意夸大损失程度,诈骗保险赔偿金。
在案例四中,犯罪嫌疑人则是通过为部分高风险行业务工人员重复投保雇主责任险等险种。被投保人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后,该犯罪团伙引导被投保人办理伤残鉴定,并伪造相关材料和垫付资金流水,同时申报保险理赔。理赔款到账后,通过各种理由诱骗、威胁被投保人,非法占有保险赔偿金。
从三方面识别风险
普通人应该如何避免卷入黑灰产“旋涡”?
北京市中伦(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新宇表示,凡是听起来“轻松获利”“完全代劳”且脱离正规金融流程的,背后通常隐藏着陷阱。普通消费者可从话术、操作环节和应对步骤三方面来识别风险。典型的高危话术诸如“用你的名义贷款并给予报酬”“代办退保、先垫钱”“包装资质、不查征信”及要求预先支付手续费等,均应引起警惕。
根据刘新宇介绍,当前,黑灰产领域骗话术和场景更加“生活化”和社交化,通过短视频、招聘群等渠道广泛渗透,以“代办退保、包过贷款、不用还款”等话术吸引目标群体,便于规模化复制。犯案手法也更注重信息伪造与技术应用,如篡改证明、制造虚假企业、拆分资金流以规避监管,常呈现跨地域、跨平台协同作案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该类行为正逐渐由灰色地带向明确刑事犯罪转变,监管与公安机关也正在加强对链条性、组织化黑灰产的打击力度,推动案件从行政处置升级至刑事追责。
刘新宇建议,对金融机构而言,应加强中介合作的事前准入和持续尽调,完善类型化威胁情景的风控建模,并将诸如职业背债、虚构退保等场景纳入样本库与预警规则,同时建立跨部门快速响应与证据固定机制,保持与监管、执法机关的通报联动,实现早发现、早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