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河北同推机制电价竞价,这盘棋到底怎么下?
最近两天,安徽和河北接连抛出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方案,节奏几乎是同步的。安徽10月17日启动材料提交,河北同一天发通知,动作很一致。这背后不是巧合,而是“136号文”落地后的标准操作——新能源项目拿补贴、进机制,不再靠抢指标,而是拼报价、拼效率。
先看安徽:机制电量总盘子90亿千瓦时,其中63亿给竞争性配置项目(比如配储能的地面电站),剩下27亿给其他项目。申报上限是煤电基准价0.3844元/度,最报到0.2元。单个项目最多申请85%的电量进机制,执行期12年,申报充足率要达到120%。注意,这里的关键门槛是“纳入年度建设方案”,6MW以下非地面分布式光伏不用参与,但集中式和地面分布式必须走流程。
再看河北,规模更大。南网+冀北电网合计安排648.74亿千瓦时机制电量,其中风电占大头。南网煤电基准价0.3644元,冀北是0.372元,报价区间也都卡在这个范围。有意思的是,河北对申报充足率要求更高——风电光伏都得达到125%,比安徽还严。单个项目机制电量比例上限80%,比安徽略低。执行期限也做了区分:风电10年,光伏12年,说明政策对光伏更友好一些。
这么看下来,两省都在执行同一套逻辑:用市场化竞价替代行政分配,通过申报充足率确保竞争充分,再用履约保函和审核流程筛掉“皮包公司”。但细节差异也暴露了地方博弈。比如河北给出的利用小时数明显更高——冀北光伏近三年平均1400小时,远超安徽的1100小时,这意味着同样的电价,河北项目现金流更稳,吸引力更强。
问题来了:为什么现在集中推?因为2025年6月1日是个分水岭。两个省都把并网时间锚定在这个节点之后,说明新机制只覆盖增量项目。老项目继续走旧路,新项目必须闯关竞价。这对开发商来说,不再是“建完就能送电”的时代了,得提前算清楚——你的成本能不能支撑在0.3元上下的报价跑通10年以上?
目前颗粒度还不够的是,这些机制电量是否与绿证、碳市场联动?文件里没提。另外,履约保函的具体金额怎么算,虽然给了公式,但实际执行中银行配合度如何,也会影响中小开发商的参与意愿。
所以,关键点就在于:这不是简单的电价申报,而是一次行业洗牌。谁的融资成本低、谁的EPC控制强、谁的运营效率高,谁才能在竞价中活下来。接下来两个月,材料提交、审核、保函、报价,步步都是坎。等11月底结果一出,就知道哪些玩家是真有底牌,哪些只是来凑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