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中国在对外开放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而深远的步伐。从金融市场的制度型开放到跨境资金流动的高效便利,再到中国企业自信出海、全球资本加速涌入,一系列改革举措正让中国市场成为全球投资者眼中的“确定性绿洲和投资热土”。这一系列变化不仅体现在宏观政策的设计上,更真实地反映在企业的一笔笔资金流动、一个个海外布局和一项项创新实践中。我看到,中国的开放已不再局限于“引进来”的数量增长,而是迈向了规则、标准、管理等深层次的制度型开放新阶段。
跨境资金流动更高效
“以往要先去银行开立资本金专用账户,现在通过基本户就能直接入账,整个过程快了不少。”一位前海外资企业的财务人员亲身体验到了深圳前海金融改革带来的便利。这看似微小的变化,实则是中国深化制度型开放的重要缩影。前海已形成包括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双向发债、跨境双向资金池在内的六个跨境金融品牌,为企业全球化运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上海,高版本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3.0版”)今年完成升级,某世界500强制造业集团落地首单后,其22家境内外成员企业的跨境资金使用效率显著提升,外债及放款资金可凭指令直接支付。这些实践表明,优化跨境资金流动效率已成为金融开放的关键抓手,真正将国家战略转化为企业可感可知的红利。
中国资产吸引力更强劲
全球资本正用实际行动投票。“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多家外资私募完成登记,淡马锡旗下淡明私募、范达私募等纷纷落地。宽立资本从落户到产品备案仅用一年时间,创下速度纪录;惠理集团获得2亿美元QFLP额度,在前海设立基金聚焦医疗、新能源等领域。数据显示,前海新设QFLP基金规模占深圳九成以上。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末,境外投资者持有中国债券规模约3.9万亿元,较“债券通”开通前增长近4倍,来自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1170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正如盛今所言,中国在5G、高铁、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领域已具备全球竞争优势,工程师红利与创新集群效应正持续增强中国资产的核心吸引力。
中企出海步伐更自信
中国企业正在实现从“商品出口”向“全产业链出海”与“价值共创”的深刻转型。格林美计划赴港上市,看重的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带来的品牌影响力和融资便利;诚联科技首次ODI拓展至印尼,得益于虹桥海外发展服务中心的帮助,审批周期大幅缩短,资金出海高效推进。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而香港新设立的“内地企业出海专班”平台,则进一步发挥其“超级联系人”作用,助力企业嫁接全球资源。这一切背后,是A+H股、GDR等多元化融资工具的支持,也是中国对外投资存量稳居世界前列的信心体现。中企出海,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依托制度开放与服务体系的系统性出征。